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17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3 当前研究的评述与本文的创新 | 第14-17页 |
第2章 陈翰笙生平和经济思想的产生背景 | 第17-23页 |
2.1 陈翰笙生平简介 | 第17-18页 |
2.2 陈翰笙的学术道路 | 第18-21页 |
2.3 陈翰笙经济思想的理论背景 | 第21-23页 |
2.3.1 中共党内理论问题的分歧 | 第21页 |
2.3.2 学术界的“主义”的对立 | 第21-23页 |
第3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与障碍 | 第23-32页 |
3.1 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前提性障碍 | 第23-28页 |
3.1.1 帝国主义入侵 | 第23-25页 |
3.1.2 政府软弱无能 | 第25-26页 |
3.1.3 农村破产衰落 | 第26-28页 |
3.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3.2.1 土地问题:农业经济问题的中心 | 第28-29页 |
3.2.2 赋税繁重:最显著的农业经济问题 | 第29页 |
3.2.3 资本不足:困扰农业生产力的要素 | 第29-30页 |
3.3 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30-32页 |
第4章 中国工农业发展的出路与方案 | 第32-42页 |
4.1 政治前提:民主建国 | 第32-34页 |
4.1.1 建设主权独立的民主国家 | 第32-33页 |
4.1.2 社会关系的整体变革 | 第33-34页 |
4.2 宏观战略:工农并重 | 第34-36页 |
4.2.1 工农业之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4.2.2 工农并重的宏观战略 | 第35-36页 |
4.3 有效途径:合作运动 | 第36-39页 |
4.3.1 合作运动的功能 | 第36-37页 |
4.3.2 建立农业合作组织 | 第37-38页 |
4.3.3 发展工作合作组织 | 第38-39页 |
4.4 发展方向:乡村工业化 | 第39-42页 |
4.4.1 工业化的必然性 | 第39-40页 |
4.4.2 工业化的举措 | 第40-42页 |
第5章 陈翰笙经济思想的独特与贡献 | 第42-51页 |
5.1 陈翰笙经济思想的独特之处 | 第42-45页 |
5.1.1 陈翰笙的学术宗旨:解决民生与革命建国 | 第42-43页 |
5.1.2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生产关系为研究中心 | 第43页 |
5.1.3 否定改良主义的道路,主张彻底变革的路径 | 第43-45页 |
5.2 陈翰笙经济思想的历史贡献 | 第45-48页 |
5.2.1 通过调研在学术上论证中国社会性质 | 第46-47页 |
5.2.2 论述了土地革命的发生学和必然性 | 第47页 |
5.2.3 提出了中国工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方案 | 第47-48页 |
5.3 陈翰笙经济思想的国际影响 | 第48-49页 |
5.4 陈翰笙经济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附录A 陈翰笙学术年表 | 第61-6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