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写词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1 棉花黄萎病 | 第13-16页 |
1.1.1 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及其危害 | 第13-14页 |
1.1.2 绿色荧光蛋白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页 |
1.1.3 黄萎病菌侵染条件及侵染过程 | 第14-15页 |
1.1.4 土传真菌的空气传播 | 第15-16页 |
1.1.5 棉花抗黄萎病机制 | 第16页 |
1.2 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植物防御反应 | 第16-20页 |
1.2.1 木质素积累 | 第16页 |
1.2.2 胼胝质沉积 | 第16-17页 |
1.2.3 活性氧爆发 | 第17-18页 |
1.2.4 防御酶的激活 | 第18-19页 |
1.2.5 防御基因的表达 | 第19-20页 |
1.3 诱导植物防御反应的PAMP种类 | 第20-23页 |
1.3.1 鞭毛蛋白 | 第20-21页 |
1.3.2 延伸因子 | 第21-22页 |
1.3.3 几丁质 | 第22页 |
1.3.4 脂多糖 | 第22-23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棉花品种黄萎病抗性与防御反应的关系 | 第25-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1.1 供试菌株和植物材料 | 第26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2.2.1 棉苗培养 | 第26页 |
2.2.2 黄萎病菌孢子悬浮液制备 | 第26页 |
2.2.3 不同棉花品种黄萎病抗性鉴定 | 第26-27页 |
2.2.4 大丽轮枝菌生物量检测 | 第27页 |
2.2.5 木质素测定 | 第27-28页 |
2.2.6 胼胝质检测 | 第28页 |
2.2.7 酶活性测定 | 第28页 |
2.2.8 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2.3.1 不同棉花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 | 第29页 |
2.3.2 植株中大丽轮枝菌的生物量 | 第29-32页 |
2.3.3 大丽轮枝菌对棉花根部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第32页 |
2.3.4 大丽轮枝菌处理后棉株叶片的胼胝质沉积 | 第32-33页 |
2.3.5 防御酶活性 | 第33-35页 |
2.4 讨论 | 第35-36页 |
2.5 结论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棉花根系和叶片受黄萎病菌侵染后产生的防御反应 | 第37-5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3.1.1 供试菌株和植物材料 | 第37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37-38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42页 |
3.2.1 棉苗培养 | 第38页 |
3.2.2 黄萎病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38页 |
3.2.3 不同接种方法 | 第38页 |
3.2.4 胼胝质检测 | 第38页 |
3.2.5 过氧化氢检测 | 第38-39页 |
3.2.6 防御酶活性检测及数据处理 | 第39页 |
3.2.7 防御基因的表达 | 第39-4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3.3.1 叶片胼胝质沉积 | 第42-43页 |
3.3.2 叶片过氧化氢积累 | 第43-44页 |
3.3.3 防御酶活性 | 第44-45页 |
3.3.4 防御基因的表达 | 第45-49页 |
3.4 讨论 | 第49-50页 |
3.5 结论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大丽轮枝菌鞭毛蛋白和延伸因子基因的克隆 | 第51-69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4.1.1 供试菌株和植物材料 | 第51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51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51-5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2-56页 |
4.2.1 大丽轮枝菌基因组基因的提取 | 第52页 |
4.2.2 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52页 |
4.2.3 鞭毛蛋白基因的PCR扩增 | 第52-53页 |
4.2.4 PCR产物与T克隆载体的连接、转化及验证 | 第53-55页 |
4.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5页 |
4.2.6 棉苗培养与处理 | 第55页 |
4.2.7 Flag和Tu基因表达检测 | 第55-56页 |
4.3 结果 | 第56-67页 |
4.3.1 鞭毛蛋白基因Flag | 第56-61页 |
4.3.2 延伸因子Tu | 第61-66页 |
4.3.3 Flag和Tu基因表达分析 | 第66-67页 |
4.4 讨论 | 第67-68页 |
4.5 结论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棉花黄萎病菌空气传播的检测 | 第69-77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69-70页 |
5.1.1 供试菌株和植物材料 | 第69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69页 |
5.1.3 实验条件 | 第69-7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0-74页 |
5.3.1 接菌后四天 | 第70-71页 |
5.3.2 接菌后十四天 | 第71-72页 |
5.3.3 接菌后二十天 | 第72-73页 |
5.3.4 半年未接菌的温室 | 第73-74页 |
5.4 讨论 | 第74-75页 |
5.5 结论 | 第75-77页 |
全文总结 | 第77-79页 |
创新点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3页 |
文章发表情况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