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对象确立 | 第8-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问题提出 | 第8-9页 |
三、研究对象确立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叙事性概述 | 第14-21页 |
第一节 叙事学的概念及发展 | 第14-16页 |
一、叙事学的概念 | 第14页 |
二、叙事学的发展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叙事的概念及构成 | 第16-18页 |
一、叙事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叙事的构成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叙事性的概念及研究 | 第18-21页 |
一、叙事性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叙事性的研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叙事性与建筑空间的关联 | 第21-39页 |
第一节 关于叙事性建筑空间 | 第21-23页 |
一、叙事性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 第21页 |
二、叙事性介入建筑空间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叙事性建筑空间理论进展 | 第23-29页 |
一、国外叙事性建筑空间理论 | 第23-25页 |
二、国内叙事性建筑空间理论 | 第25-26页 |
三、案例分析:Sophia Psarra的《建筑和叙事———空间与其文化意义的建构》 | 第26-29页 |
第三节 叙事性建筑空间实践进展 | 第29-39页 |
一、国外叙事性建筑空间实践 | 第29-32页 |
二、国内叙事性建筑空间实践 | 第32-33页 |
三、案例分析:伯纳德·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 | 第33-39页 |
第三章 叙事性建筑空间设计方法探索 | 第39-63页 |
第一节 关于叙事性建筑空间设计方法 | 第39页 |
一、方法的概念 | 第39页 |
二、方法的提出 | 第39页 |
三、方法的关键环节 | 第39页 |
第二节 环节之一:空间剧本 | 第39-44页 |
一、空间剧本的意义与作用 | 第40页 |
二、空间剧本的拟写策略 | 第40-44页 |
第三节 环节之二:空间要素 | 第44-47页 |
一、空间要素的意义与作用 | 第44页 |
二、空间要素的演绎策略 | 第44-47页 |
第四节 环节之三:空间结构 | 第47-53页 |
一、空间结构的意义与作用 | 第47-48页 |
二、空间结构的组织策略 | 第48-53页 |
第五节 环节之四:叙事空间 | 第53-56页 |
一、叙事空间的意义与作用 | 第53页 |
二、叙事空间的建构策略 | 第53-56页 |
第六节 环节之五:空间境界 | 第56-63页 |
一、空间境界的意义与作用 | 第56页 |
二、空间境界的提升策略 | 第56-63页 |
第四章 叙事性建筑空间设计方法实验 | 第63-95页 |
第一节 关于课题与主题 | 第63-65页 |
一、课题——“看不见的城市”空间装置 | 第63-64页 |
二、主题——叙事性空间设计方法 | 第64-65页 |
第二节 拟写空间剧本 | 第65-75页 |
一、选择题材 | 第65页 |
二、编排场景 | 第65-73页 |
三、呈现序列 | 第73-75页 |
第三节 演绎空间要素 | 第75-82页 |
一、构思主题 | 第75页 |
二、分解要素 | 第75-77页 |
三、演绎要素 | 第77-82页 |
第四节 组织空间结构 | 第82-86页 |
一、串联线索 | 第82-83页 |
二、组织结构 | 第83-85页 |
三、建立秩序 | 第85-86页 |
第五节 建构叙事空间 | 第86-89页 |
一、材料选用 | 第86-87页 |
二、结构配置 | 第87页 |
三、构造处理 | 第87-88页 |
四、建造实现 | 第88-89页 |
第六节 提升空间境界 | 第89-95页 |
一、提升意境 | 第89页 |
二、文字阐释 | 第89-90页 |
三、图像表达 | 第90-95页 |
结论 | 第95-97页 |
第一节 叙事性建筑空间设计方法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95-96页 |
第二节 叙事性建筑空间设计方法的反思与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作者简介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