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17页 |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对“孔子”的意义借用与重构 | 第17-38页 |
第一节 尊孔立言的意义分析 | 第17-26页 |
一、内篇中的情况 | 第17-21页 |
二、外、杂篇中的情况 | 第21-25页 |
三、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庄书中孔子的独白分析 | 第26-30页 |
一、黄老派中的“夫子”之言 | 第26-29页 |
二、述庄派中对仲尼代言的继承与分化 | 第29-30页 |
三、小结 | 第30页 |
第三节 孔子的自贬与被批评在内篇与外杂篇的意义变动 | 第30-35页 |
一、内篇中的自贬代言与“被批评” | 第31-34页 |
二、外、杂篇中批评的异化 | 第34-35页 |
附:《庄子》中孔子出现统计表 | 第35-38页 |
第二章 对“老子”的意义借用与重构 | 第38-47页 |
第一节 假其名,引其实——“老聃”本意在庄书中的再现 | 第39-43页 |
一、借老聃谈“明王之治” | 第39-41页 |
二、关于道的论述与抱一返朴 | 第41-42页 |
三、借老聃谈道不可言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庄子的代言人——“老聃”在庄书中的被改造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附:《庄子》中老子出现统计表 | 第46-47页 |
第三章 虚构人名符号的意义表达 | 第47-59页 |
第一节 《庄子》虚构人名概说 | 第47-49页 |
第二节 不知以得道:人名符号对知与德、道的意义表达 | 第49-53页 |
第三节 自然无为以治天下:人名符号对无为之治的意义表达 | 第53-55页 |
第四节 人名符号对全德得道的意义表达 | 第55-59页 |
一、“形残”与“德全”的意义连接 | 第55-57页 |
二、人名符号对德与道的隐喻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庄子》名实观与专有名称的意义问题 | 第59-67页 |
第一节 《庄子》名实观及言说方式 | 第59-62页 |
第二节 人物专有名称的意义问题 | 第62-67页 |
一、对专有名称意义的历史讨论 | 第63-64页 |
二、《庄子》人物专名的意义分析 | 第64-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