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页 |
1 前言 | 第11-16页 |
1.1 产气荚膜梭菌简介 | 第11页 |
1.2 C. perfringens相关毒素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1 α 毒素 | 第11页 |
1.2.2 β 毒素 | 第11-12页 |
1.2.3 ε 毒素 | 第12页 |
1.2.4 NetB毒素 | 第12页 |
1.3 禽坏死性肠炎疫苗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1 禽坏死性肠炎简介 | 第12-13页 |
1.3.2 NE相关疫苗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 双向电泳技术简介 | 第14-15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6-19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2.1.2 菌株、载体和细胞 | 第16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6页 |
2.1.4 试剂配制 | 第16-19页 |
2.1.5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30页 |
2.2.1 双向电泳 | 第19-21页 |
2.2.2 ADH、Cys、PNP、PTC的原核表达及鉴定 | 第21-24页 |
2.2.3 ADH、Cys、PNP、PTC多克隆抗体制备及生物活性检测 | 第24-25页 |
2.2.4 重组真核质粒的构建、鉴定及体外瞬时转染 | 第25-26页 |
2.2.5 重组真核质粒的大量制备与纯化 | 第26-27页 |
2.2.6 重组真核质粒免疫效果评价 | 第27-30页 |
3 结果 | 第30-47页 |
3.1 双向电泳 | 第30页 |
3.2 质谱鉴定 | 第30-31页 |
3.3 ADH、Cys、PNP、PTC的原核表达及鉴定 | 第31-35页 |
3.3.1 重组原核质粒菌液PCR及酶切鉴定 | 第31-32页 |
3.3.2 重组ADH、Cys、PNP、PTC蛋白SDS-PAGE分析 | 第32-34页 |
3.3.3 重组ADH、Cys、PNP、PTC蛋白Western-Blot检测 | 第34-35页 |
3.4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活性检测 | 第35-36页 |
3.4.1 重组ADH、Cys、PNP、PTC蛋白的纯化 | 第35页 |
3.4.2 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检测 | 第35-36页 |
3.5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36-37页 |
3.5.1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酶切鉴定 | 第36-37页 |
3.5.2 重组真核质粒体外瞬时转染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第37页 |
3.6 重组真核质粒保护效果评价 | 第37-47页 |
3.6.1 雏鸡肠道病变指数及保护率 | 第37-38页 |
3.6.2 雏鸡肠道C. perfringens分离计数 | 第38-39页 |
3.6.3 雏鸡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变化 | 第39-40页 |
3.6.4 雏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值功能变化 | 第40-41页 |
3.6.5 雏鸡脾脏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变化 | 第41-42页 |
3.6.6 雏鸡外周血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变化 | 第42-43页 |
3.6.7 雏鸡外周血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 | 第43-47页 |
4 讨论 | 第47-51页 |
4.1 C. perfringens菌体蛋白的制备 | 第47页 |
4.2 C. perfringens菌体蛋白双向电泳 | 第47页 |
4.3 质谱鉴定 | 第47-48页 |
4.4 ADH、Cys、PNP、PTC的原核表达及多抗制备 | 第48页 |
4.5 重组真核质粒保护效果评价 | 第48-51页 |
4.5.1 免疫及攻菌程序 | 第48-49页 |
4.5.2 保护效果评价 | 第49-51页 |
5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