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35页 |
1.1 全球气候变化与CO_2排放 | 第12-15页 |
1.2 碳减排的主要途径 | 第15-20页 |
1.2.1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 | 第15-16页 |
1.2.2 富氧燃烧捕获CO_2技术 | 第16-17页 |
1.2.3 化学吸收法 | 第17-19页 |
1.2.4 膜分离法 | 第19-20页 |
1.3 膜吸收法 | 第20-31页 |
1.3.1 膜吸收法概述 | 第21-22页 |
1.3.2 膜吸收过程中的传质过程 | 第22-26页 |
1.3.3 膜的润湿 | 第26-28页 |
1.3.4 膜-吸收剂的相容性 | 第28-31页 |
1.4 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1.4.1 传统离子液体 | 第31页 |
1.4.2 胺基离子液体 | 第31-32页 |
1.5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1.5.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32-33页 |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2 胺基离子液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35-51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试验部分 | 第35-38页 |
2.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第35-36页 |
2.2.2 胺基离子液体的合成与纯化 | 第36页 |
2.2.3 离子液体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36页 |
2.2.4 胺基离子液体CO_2吸收负荷的测定 | 第36-37页 |
2.2.5 离子液体表征 | 第37-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9页 |
2.3.1 离子液体的黏度分析 | 第38-39页 |
2.3.2 离子液体的pH值分析 | 第39页 |
2.3.3 离子液体吸收CO_2负荷的分析 | 第39-40页 |
2.3.4 离子液体的表征结果分析 | 第40-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3 胺基离子液体-膜接触器耦合系统分离CO_2 | 第51-61页 |
3.1 引言 | 第51页 |
3.2 试验部分 | 第51-54页 |
3.2.1 试验药品及仪器 | 第51-52页 |
3.2.2 试验装置及过程 | 第52-53页 |
3.2.3 数据处理 | 第53-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0页 |
3.3.1 气相流速的影响 | 第54-56页 |
3.3.2 液相流速的影响 | 第56-58页 |
3.3.3 进气CO_2浓度流速的影响 | 第58-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胺基离子液体的解吸研究 | 第61-66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试验装置及过程 | 第61-63页 |
4.2.1 试验药品 | 第61-62页 |
4.2.2 试验系统 | 第62页 |
4.2.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膜润湿和系统运行稳定性的研究 | 第66-73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膜润湿对膜吸收传质过程的影响 | 第66-67页 |
5.3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67-69页 |
5.3.1 试验药品和试验材料 | 第67-68页 |
5.3.2 膜吸收CO_2长期运行试验 | 第68页 |
5.3.3 膜的浸渍试验 | 第68-69页 |
5.3.4 膜的表征 | 第69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9-72页 |
5.4.1 长期运行的总传质系数的变化规律 | 第69-70页 |
5.4.2 离子液体对膜的润湿研究 | 第70-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展望和建议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