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2-13页 |
1.2.1 基于强度的设计方法 | 第12页 |
1.2.2 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 | 第12-13页 |
1.2.3 基于损伤的设计方法 | 第13页 |
1.2.4 基于能量的设计方法 | 第13页 |
1.3 基于能量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中心支撑钢框架架的抗震性能及研究现状的抗震性能及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1 中心支撑钢框架的抗震性能 | 第17页 |
1.4.2 中心支撑钢框架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究内容及方法内容及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 | 第19-39页 |
2.1 能量平衡方程 | 第19-20页 |
2.2 标准化滞回耗能谱 | 第20-24页 |
2.3 累积延性比谱 | 第24-25页 |
2.4 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 | 第25-32页 |
2.4.1 结构延性屈服机构 | 第25-26页 |
2.4.2 结构自振特性 | 第26页 |
2.4.3 结构整体目标延性 | 第26-27页 |
2.4.4 结构累积滞回耗能需求 | 第27-28页 |
2.4.5 侧向力分布模式 | 第28-29页 |
2.4.6 设计基底剪力 | 第29-32页 |
2.5 CBSF结构构件设计 | 第32-39页 |
2.5.1 人字形钢支撑设计 | 第32-33页 |
2.5.2 钢梁设计 | 第33-35页 |
2.5.3 钢柱设计 | 第35-38页 |
2.5.4 结构迭代设计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算例设计 | 第39-59页 |
3.1 设计基本信息 | 第39-40页 |
3.2 荷载计算 | 第40-43页 |
3.2.1 竖向荷载计算 | 第41-42页 |
3.2.2 水平荷载计算 | 第42-43页 |
3.3 初选构件截面 | 第43-44页 |
3.4 各层支撑设计剪力 | 第44-51页 |
3.5 构件设计 | 第51-58页 |
3.5.1 支撑杆设计 | 第51-52页 |
3.5.2 钢梁设计 | 第52-54页 |
3.5.3 钢柱设计 | 第54-58页 |
3.6 15层结构设计 | 第58-59页 |
第四章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59-74页 |
4.1 Pushover分析方法 | 第59-61页 |
4.1.1 Pusover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 第59-60页 |
4.1.2 塑性铰的定义及布置 | 第60-61页 |
4.1.3 侧向力分布模式 | 第61页 |
4.2 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 第61-62页 |
4.3 ABAQUS有限元模型 | 第62-66页 |
4.3.1 单元选取 | 第62页 |
4.3.2 初始缺陷 | 第62-63页 |
4.3.3 材料特性 | 第63-64页 |
4.3.4 模型建立 | 第64-66页 |
4.3.5 网格划分 | 第66页 |
4.4 地震波的选取及调幅 | 第66-74页 |
4.4.1 地震波选取原则 | 第67-68页 |
4.4.2 地震波选取 | 第68-70页 |
4.4.3 地震波调幅 | 第70页 |
4.4.4 地震波合理性验证 | 第70-74页 |
第五章 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评估 | 第74-100页 |
5.1 CBSF结构屈服模式评估 | 第74-76页 |
5.2 CBSF结构损伤评估 | 第76-78页 |
5.3 CBSF结构位移响应 | 第78-91页 |
5.3.1 评估依据 | 第78-79页 |
5.3.2 结构位移响应评估 | 第79-91页 |
5.4 CBSF结构的累积滞回耗能及分布 | 第91-100页 |
5.4.1 CBSF结构的累积滞回耗能 | 第91-92页 |
5.4.2 各构件累积滞回耗能分布 | 第92-95页 |
5.4.3 累积滞回耗能的层间分布 | 第95-10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6.1 结论 | 第100-101页 |
6.2 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作者简历 | 第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