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历史文化名城新区建设的景观策略研究--以凤阳县新城区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6页
    1.2 研究对象的意义第16页
    1.3 相关概念第16-20页
        1.3.1 历史文化名城第16-19页
        1.3.2 城市新区第19页
        1.3.3 城市景观第19-20页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发展第20-28页
        1.4.1 国内研究发展综述第20-27页
        1.4.2 国外研究发展综述第27-28页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28-29页
    1.6 研究技术路线与框架第29-31页
    1.7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二章 一般城市新区与历史文化名城敏感新区建设的景观对策研究第32-38页
    2.1 一般城市新区与历史文化名城敏感新区建设的景观对策共性第32-35页
        2.1.1 缓解旧城压力的可持续性景观发展第32-33页
        2.1.2 人本主义下的城市更新建设第33页
        2.1.3 合理并有效利用自然要素第33页
        2.1.4 综合性功能或有特定技术方向的新型区划第33-34页
        2.1.5 提炼地域元素与创新元素第34页
        2.1.6 建筑、街道、文化、生态的四合一并重第34-35页
    2.2 一般城市新区与历史文化名城敏感新区建设的景观对策差异性第35-38页
        2.2.1 景观风貌是否追求基调格局的统一第35-36页
        2.2.2 文脉延续在新区建设中所占意义的轻重第36页
        2.2.3 高科技现代化趋势与仿古修复的差异建设背景第36-37页
        2.2.4 城市天际线的控制第37-38页
第三章 历史文化名城新区建设的景观风貌剖析研究第38-46页
    3.1 历史文化名城的景观构成要素第38-42页
        3.1.1 传统城市格局第38-39页
        3.1.2 传统街巷肌理第39页
        3.1.3 历史遗迹第39-41页
        3.1.4 自然资源第41页
        3.1.5 文脉第41-42页
    3.2 历史文化名城新区建设的要点第42-44页
        3.2.1 适应气候的历史景观风貌的延续第42页
        3.2.2 文化景观的传承与创新契合第42页
        3.2.3 反映时代先列的有机再生景观第42-43页
        3.2.4 提高名城特别竞争力与历史文化标签的打造第43-44页
        3.2.5 制定相关保护更新法令政策并严格实施第44页
    3.3 历史文化名城新区建设的案例第44-46页
        3.3.1 西安的“古”与“新”第44-45页
        3.3.2 德国慕尼黑的成功新区建设第45-46页
第四章 历史文化名城凤阳新区概况第46-54页
    4.1 凤阳简况第46页
    4.2 规划背景与建设区位第46-47页
    4.3 新区建设发展现状第47-49页
        4.3.1 地理地貌第47-48页
        4.3.2 气候与环境第48页
        4.3.3 人文与经济第48-49页
    4.4 凤阳新区景观要素分析第49-52页
        4.4.1 自然要素第49-50页
        4.4.2 历史遗迹第50-51页
        4.4.3 明文化及地域特色文化第51-52页
    4.5 规划目标第52-54页
第五章 凤阳新区景观风貌规划研究第54-71页
    5.1 凤阳新区景观格局概况第54-56页
        5.1.1 凤阳新区建设规划原则第54页
        5.1.2 凤阳新区空间结构的划分第54-56页
    5.2 文脉延续与时代需求第56页
        5.2.1 历史文化的积淀第56页
        5.2.2 现代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第56页
    5.3 新区历史元素的点线面组合第56-61页
        5.3.1 独立的公园景观塑造第56-57页
        5.3.2 山水环境大背景下的新区景观第57页
        5.3.3 绿地系统规划第57-59页
        5.3.4 植物造景方式第59页
        5.3.5 新区的基调城市色彩第59-60页
        5.3.6 铺装材质的运用第60页
        5.3.7 小品设施的细节设计第60-61页
    5.4 街巷肌理的表达第61-65页
        5.4.1 传统街巷的现代化肌理第61-63页
        5.4.2 历史街区的修复第63-64页
        5.4.3 道路的轴线关系第64页
        5.4.4 视廊与尺度第64-65页
    5.5 公共建筑的求同存异第65-68页
        5.5.1 建筑的体量与类型第65-66页
        5.5.2 建筑色彩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66页
        5.5.3 建筑元素的多元化第66-67页
        5.5.4 标致性建筑的营造第67-68页
    5.6 居住环境的历史氛围融入第68-69页
        5.6.1 居住区布局与规模第68页
        5.6.2 居住区风格与环境第68-69页
    5.7 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开发第69-71页
第六章 历史文化名城凤阳新区建设的景观策略归纳总结第71-78页
    6.1 凤阳新区已建成景观效益总结第71页
        6.1.1 凤阳新区景观建设存在问题第71页
        6.1.2 新城相较于旧城的提升第71页
    6.2 策略提出第71-72页
        6.2.1 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第71-72页
        6.2.2 对现实资源的合理利用第72页
        6.2.3 对未来机遇的可持续展望第72页
    6.3 策略延伸第72-77页
        6.3.1 一城山水续传统,肌理再生筑新貌第72-73页
        6.3.2 传承创新紧相连,文化融糅添新颜第73-74页
        6.3.3 一砖一瓦怀古情,一技一画呈今朝第74页
        6.3.4 草木川流皆有心,和谐天际壮河山第74-75页
        6.3.5 一枝独秀群花绽,内涵外在共灿烂第75页
        6.3.6 东西南北汇故事,遗迹先烈诉今诀第75-76页
        6.3.7 历史文化氛围融,宜居环境贺万家第76-77页
    6.4 总结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后记或致谢第81-82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框架高温(火灾)下的破坏机理以及安全防护性能研究
下一篇:远场地震下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