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红外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近红外发光二极管与双稳态器件中的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4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基于铅量子点的合成第13-20页
        1.2.1 硒化铅(PbSe)量子点的合成第13-16页
        1.2.2 硫化铅(PbS)量子点的合成第16页
        1.2.3 PbSe/CdSe与PbS/CdS核壳量子点的合成第16-20页
    1.3 基于铅量子点的表面修饰第20-24页
    1.4 基于铅量子点的性质第24-26页
    1.5 其它近红外发光量子点第26-27页
    1.6 近红外纳米颗粒的应用第27-28页
        1.6.1 近红外量子点在近红外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第27页
        1.6.2 近红外核壳量子点在双稳态器件当中的应用第27-28页
    1.7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第28-30页
        1.7.1 本文研究的思路第28-29页
        1.7.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9-30页
    参考文献第30-34页
第二章 高荧光效率近红外PbS和PbS/CdS核壳量子点的合成及其IR-LED的应用第34-58页
    2.1 实验部分第34-37页
        2.1.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34-35页
        2.1.2 铅、镉和硫前躯体的制备第35页
        2.1.3 PbS量子点的制备第35-36页
        2.1.4 PbS/CdS核壳量子点的制备第36-37页
        2.1.5 基于PbS/CdS核壳量子点的近红外发光二极管(IR-LED)的制备第37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7-52页
        2.2.1 PbS量子点的吸收,荧光和TEM图第37-39页
        2.2.2 油酸(OA)用量和不同铅源对PbS量子点合成的影响与分析第39-41页
        2.2.3 三辛氧磷(TOP)对PbS量子点合成的影响与分析第41-45页
        2.2.4 PbS量子点进行表面修饰的结果分析第45-47页
        2.2.5 PbS/CdS核壳量子点的吸收,荧光和TEM的分析第47-48页
        2.2.6 不同温度对CdS壳层生长的影响与分析第48页
        2.2.7 不同量子点PbS核对长壳的影响与分析第48-51页
        2.2.8 不同CdS壳层厚度对发光二极管得到的数据与分析第51-52页
    2.3 本章小结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第三章 二氧化硅包裹三维PbSe自组装纳米颗粒及其有效的双稳态器件第58-66页
    3.1 实验部分第58-60页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58页
        3.1.2 有机金属前躯体的制备第58-59页
        3.1.3 PbSe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制备第59页
        3.1.4 二氧化硅包裹PbSe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制备第59页
        3.1.5 基于二氧化硅包裹PbSe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双稳态器件的制备第59-60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60-65页
        3.2.1 PbSe自组装过程的TEM,SEM的结果与分析第60页
        3.2.2 TOP与TOPO不同的比例对PbSe自组装形状的影响与分析第60-61页
        3.2.3 铅前驱物不同热处理条件得到自组装NCs的SEM的结果与分析第61-62页
        3.2.4 TDPA替换OA得到PbSe自组装NCs的SEM的结果与分析第62-63页
        3.2.5 NH_3H_2O和TEOS的用量对SiO_2厚度增长的影响与分析第63-64页
        3.2.6 PbSe self-assembly NCs@SiO_2, PbSe self-assembly NCs, PbSe QDs, PbSeQD@SiO_2四种材料在相同的双稳态器件结构下的数据结果与分析第64-65页
    3.3 本章小结第65-66页
总结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完成的工作第72-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Xene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容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熵产理论的水力旋流器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