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导论 | 第8-14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学术价值 | 第9页 |
| 2.应用价值 | 第9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 1.国外研究 | 第9-11页 |
| 2.国内研究 | 第11-13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第14-19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 1.新型农村社区 | 第14页 |
| 2.乡村治理体系 | 第14-15页 |
| 3.乡村治理体系的衡量标准 | 第15-16页 |
| (二)理论阐述 | 第16-19页 |
| 1.治理理论 | 第16-17页 |
| 2.治理理论在农村社区的应用 | 第17-19页 |
| 二、R市新型农村社区“四大体系”的建构 | 第19-29页 |
| (一)R市新型农村社区“四大体系”的缘起 | 第19-22页 |
| 1.R市新型农村社区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 2.R市新型农村社区“四大体系”的形成 | 第20-22页 |
| (二)R市建构新型农村社区“四大体系”的原则 | 第22-24页 |
| 1.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原则 | 第22-23页 |
| 2.以完善村民自治为发展方向 | 第23页 |
| 3.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要导向 | 第23页 |
| 4.以促进协同治理为改革目标 | 第23-24页 |
| (三)R市新型农村社区“四大体系”及其功能定位 | 第24-27页 |
| 1.组织体系与其“利益协调”功能 | 第24-25页 |
| 2.自治体系与其“权利保障”功能 | 第25页 |
| 3.服务体系与其“认同聚合”功能 | 第25-26页 |
| 4.保障体系与其“资源整合”功能 | 第26-27页 |
| (四)“四大体系”是具有R市特色的乡村治理体系 | 第27-29页 |
| 三、R市新型农村社区“四大体系”的运行方式与运行效果分析 | 第29-42页 |
| (一)“四大体系”的运行方式分析 | 第29-35页 |
| 1.组织体系的运行方式 | 第29-30页 |
| 2.自治体系的运行方式 | 第30-33页 |
| 3.服务体系的运行方式 | 第33-34页 |
| 4.保障体系的运行方式 | 第34-35页 |
| (二)“四大体系”运行成效显著 | 第35-38页 |
| 1.协调了各社区治理主体关系,促进他们之间的多元互动 | 第35-36页 |
| 2.转变了政府在乡村治理中角色,推进政府职能转型 | 第36-37页 |
| 3.促进了社区治理功能发挥,推动社区自治良性发展 | 第37-38页 |
| 4.增长了多元主体利益,加快乡村发展 | 第38页 |
| (三)“四大体系”在治理实践运行中呈现一定缺陷 | 第38-42页 |
| 1.社区治理体制设置存在偏差 | 第38-39页 |
| 2.社区治理方式运行不尽合理 | 第39-41页 |
| 3.社区治理运转资金来源缺失 | 第41-42页 |
| 四、完善R市新型农村社区“四大体系”的建议 | 第42-48页 |
| (一)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构建协作网络 | 第42-43页 |
| 1.规范党组织运行 | 第42页 |
| 2.培育壮大社区社会组织 | 第42-43页 |
| 3.搭建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合作网络 | 第43页 |
| (二)深入推进社区自治,增进社区民主 | 第43-45页 |
| 1.夯实社区治理的合法性基础 | 第43-44页 |
| 2.理顺政府和农村社区关系 | 第44页 |
| 3.增强村民主体性 | 第44-45页 |
| (三)提高社区服务供给有效性 | 第45-46页 |
| 1.合理规划社区服务设施,调配社区服务资源 | 第45页 |
| 2.拓宽公共服务的供给路径,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 | 第45-46页 |
| (四)借鉴先进经验,创新资金筹措机制 | 第46页 |
| (五)优化社区治理制度供给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