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网、站,监测系统论文

基于WSN的污水监测系统拓扑控制算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1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8页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9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3.1 污水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页
        1.3.2 WSN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3.3 WSN拓扑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第11-13页
2 基于WSN的污水监测系统概述第13-20页
    2.1 课题来源第13页
    2.2 基于WSN污水监测系统介绍第13-16页
        2.2.1 WSN简述第13页
        2.2.2 系统整体架构第13-14页
        2.2.3 水质监测参数第14-15页
        2.2.4 传感器节点结构第15-16页
        2.2.5 协议栈结构第16页
    2.3 基于WSN污水监测系统关键技术介绍第16-19页
        2.3.1 拓扑控制第17页
        2.3.2 节点部署第17-18页
        2.3.3 能量调配第18页
        2.3.4 数据融合第18-19页
        2.3.5 通信协议第19页
    2.4 本章小结第19-20页
3 基于WSN的污水监测系统拓扑控制算法分析第20-28页
    3.1 拓扑控制对污水监测系统的意义第20-21页
    3.2 WSN拓扑结构分类第21-23页
    3.3 WSN拓扑控制算法分类第23-25页
        3.3.1 功率控制算法第23-24页
        3.3.2 层次拓扑控制算法第24-25页
        3.3.3 不同拓扑控制算法的比较第25页
    3.4 面向污水监测系统拓扑控制算法的性能要求第25-26页
    3.5 污水监测系统拓扑控制算法的选用第26-27页
    3.6 本章小结第27-28页
4 LEACH算法面向污水监测系统的分析与改进第28-39页
    4.1 能耗模型第28页
    4.2 LEACH算法介绍第28-31页
        4.2.1 簇的产生时期第29-30页
        4.2.2 稳定传输阶段第30-31页
    4.3 LEACH算法分析第31页
    4.4 LEACH改进算法设计思路第31-32页
    4.5 LEACH改进算法工作步骤第32-38页
        4.5.1 最优簇头概率第32-34页
        4.5.2 簇头选取机制第34-36页
        4.5.3 多跳传输方式第36-38页
    4.6 本章小结第38-39页
5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第39-57页
    5.1 仿真环境介绍第39页
    5.2 算法仿真及性能分析第39-47页
        5.2.1 比较算法的簇头分布状况第41-43页
        5.2.2 比较算法的网络生存周期第43-45页
        5.2.3 比较网络的剩余能量第45-47页
    5.3 污水监测系统应用指标分析第47-56页
        5.3.1 WSN网络规模第47-49页
        5.3.2 Sink节点位置第49-51页
        5.3.3 最优簇头数目第51-56页
    5.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6 结论第57-60页
    6.1 总结第57页
    6.2 展望第57-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3-64页
致谢第64-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滇池典型优势水华蓝藻的磷矿化释放机制
下一篇:钨系杂多酸盐催化降解染料废水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