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论唯识学的依他起性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5页
    1.1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1.1 理论意义第10页
        1.1.2 历史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综述第11-13页
    1.3 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第13-15页
        1.3.1 论文框架第13-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二章 问题的引出第15-20页
    2.1 清辨与护法的辩论第15-16页
    2.2 民国时期对于依他起性的辩论第16-18页
        2.2.1 梅光羲与太虚第16-17页
        2.2.2 守培与印顺第17-18页
    2.3 问题的提出第18-20页
第三章 唯识古学体系下的依他起性第20-37页
    3.1 阿摩罗识(真实性)为唯识意义上如来藏,作圣道依因第20-24页
        3.1.1 阿摩罗识为唯识意义上的如来藏第21-22页
        3.1.2 阿摩罗识作圣道依因,不作生因第22-24页
    3.2 生灭门中“分别性”与“依他性”之作用第24-28页
        3.2.1 “分别性”为境,“依他性”为识第25-27页
        3.2.2 “分别性”无相,“依他性”无生第27-28页
    3.3 还灭门中“分别性”与“依他性”之遣除第28-34页
        3.3.1 方便唯识中“分别性”之遣除第29-31页
        3.3.2 真实唯识中“依他性”之遣除第31-34页
    3.4 究竟果位之净识第34-37页
第四章 唯识今学体系下的依他起性第37-53页
    4.1 第八阿赖耶识(依他起性)为一切法的根本所依第37-41页
        4.1.1 一切法唯有识第37-38页
        4.1.2 一切法为依他而起第38-40页
        4.1.3 唯有识与依他起第40-41页
    4.2 生灭门中“染分依他”为遍计所执性第41-46页
        4.2.1 能遍计之识为第六、七识第41-43页
        4.2.2 所遍计之境为“依他起性”第43-44页
        4.2.3 “业及二取”致生死流转第44-46页
    4.3 还灭门中“净分依他”为“圆成实性”第46-49页
        4.3.1 “圆成实性”与“净分依他起性”第46-47页
        4.3.2 “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之非一非异的关系第47-48页
        4.3.3 “圆成实性”的证修第48-49页
    4.4 究竟果位之智第49-53页
第五章 唯识古今学中二谛观与转依义的比较第53-62页
    5.1 二谛观的比较第53-57页
        5.1.1 依他起性在唯识古学中为世俗谛第53-55页
        5.1.2 依他起性在唯识今学中为胜义谛第55-56页
        5.1.3 在四重二谛中认识依他起性第56-57页
    5.2 转依义的比较第57-60页
        5.2.1 转依义的考察第58页
        5.2.2 唯识今学的“所依转变”第58-59页
        5.2.3 唯识古学的“转变所依”第59-60页
    5.3 对争论的回应第60-62页
结语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反特权功能研究
下一篇:傣族宗教祭祀仪式的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