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2.1 铜包钢线的应用 | 第12-14页 |
1.2.2 铜钢复合结合机理 | 第14-16页 |
1.2.3 塑性变形对铜钢复合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4 退火处理对铜钢复合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 铜包钢双金属线制备技术 | 第18-23页 |
1.3.1 固-液相复合法 | 第18-20页 |
1.3.2 固-固相复合法 | 第20-22页 |
1.3.3 液-液相复合法 | 第22-23页 |
1.4 水平连铸工艺 | 第23-25页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5-2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7-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2 实验方案 | 第27-29页 |
2.2.1 实验方案 | 第27-28页 |
2.2.2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2.3 组织性能检测 | 第29-33页 |
2.3.1 组织、界面分析 | 第29页 |
2.3.2 显微硬度测试 | 第29-30页 |
2.3.3 导电率测试 | 第30-31页 |
2.3.4 抗拉强度测试 | 第31页 |
2.3.5 界面结合强度测试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铜包钢复合线的制备 | 第33-43页 |
3.1 拉伸复合法制备铜包钢复合线 | 第33-35页 |
3.1.1 拉伸复合工艺 | 第33页 |
3.1.2 组织性能分析 | 第33-35页 |
3.2 水平连铸铜包钢复合线装备设计制造 | 第35-39页 |
3.2.1 设计思路 | 第35-37页 |
3.2.2 水平连铸铜包钢线生产装置结构设计 | 第37-39页 |
3.3 水平连铸铜包钢线组织性能研究 | 第39-43页 |
3.3.1 水平连铸铜包钢线组织研究 | 第39-40页 |
3.3.2 水平连铸铜包钢线性能研究 | 第40-43页 |
第四章 冷拉变形对铜包钢复合线组织性能的影响 | 第43-52页 |
4.1 不同拉拔变形量下铜横/纵截面显微组织的研究 | 第43-45页 |
4.1.1 不同拉拔变形量下铜横截面显微组织的研究 | 第43页 |
4.1.2 不同拉拔变形量下铜纵截面显微组织的研究 | 第43-45页 |
4.2 不同拉拔变形量下钢的横/纵截面显微组织的研究 | 第45-47页 |
4.2.1 不同拉拔变形量下钢的横截面显微组织的研究 | 第45-46页 |
4.2.2 不同拉拔变形量下钢的纵截面组织的研究 | 第46-47页 |
4.3 不同拉拔变形量下铜包钢复合线导电率的研究 | 第47-48页 |
4.4 不同拉拔变形量下铜包钢复合线力学性能的研究 | 第48-50页 |
4.4.1 不同拉拔变形量下铜包钢复合线抗拉强度、延伸率的研究 | 第48-49页 |
4.4.2 不同拉拔变形量下铜包钢复合线界面结合强度的研究 | 第49-50页 |
4.5 不同拉拔变形量下铜-钢界面显微硬度的研究 | 第50-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退火工艺对铜包钢复合线组织性能的影响 | 第52-64页 |
5.1 不同退火工艺下铜组织的研究 | 第52-53页 |
5.2 不同退火工艺下钢组织的研究 | 第53-56页 |
5.3 退火工艺对铜包钢复合线导电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5.4 退火工艺对铜包钢复合线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5.5 退火工艺对铜-钢界面结合的影响 | 第59-62页 |
5.5.1 退火工艺对铜-钢界面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5.5.2 退火工艺对铜-钢界面扩散层的影响 | 第60-62页 |
5.5.3 退火工艺对铜包钢复合线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 | 第6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页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