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公园形态类比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防灾公园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防灾公园的发展实践 | 第16-17页 |
1.3.2 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1.3.3 当前研究的趋势与不足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研究框架 | 第19-3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3 研究对象 | 第20-29页 |
1.4.4 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阐释及理论基础 | 第30-38页 |
2.1 城市防灾公园 | 第30-32页 |
2.1.1 防灾公园的概念 | 第30页 |
2.1.2 防灾公园的分类 | 第30-31页 |
2.1.3 防灾公园功能 | 第31-32页 |
2.2 防灾公园形态 | 第32-35页 |
2.2.1 形态 | 第32页 |
2.2.2 城市形态 | 第32-33页 |
2.2.3 公园形态 | 第33-34页 |
2.2.4 防灾公园形态及其控制性构成要素 | 第34-35页 |
2.3 城市防灾公园形态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35-37页 |
2.3.1 安全性理论 | 第35-36页 |
2.3.2 平灾结合理论 | 第36页 |
2.3.3 空间可达性理论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北京市城市防灾公园形态构成要素类比 | 第38-61页 |
3.1 防灾公园边界 | 第38-42页 |
3.1.1 边界的概念及其构成 | 第38-39页 |
3.1.2 城市防灾公园边界形态类型 | 第39-40页 |
3.1.3 防灾公园边界形态类比分析 | 第40-42页 |
3.2 防灾路网 | 第42-45页 |
3.2.1 防灾路网构成分析 | 第42-43页 |
3.2.2 防灾路网形态类型 | 第43页 |
3.2.3 防灾路网形态类比分析 | 第43-45页 |
3.3 防灾功能区 | 第45-47页 |
3.3.1 防灾功能区构成分析 | 第45页 |
3.3.2 功能区形态类型 | 第45-46页 |
3.3.3 功能区形态类比分析 | 第46-47页 |
3.4 防灾节点 | 第47-50页 |
3.4.1 节点属性概念 | 第47-48页 |
3.4.2 节点形态类型 | 第48页 |
3.4.3 节点形态类比分析 | 第48-50页 |
3.5 防灾设施 | 第50-53页 |
3.5.1 防灾设施构成 | 第50页 |
3.5.2 防灾设施形态类型 | 第50-51页 |
3.5.3 防灾设施形态类比分析 | 第51-53页 |
3.6 防灾植物配置 | 第53-56页 |
3.6.1 防灾植物配置构成 | 第53页 |
3.6.2 防灾植被形态类型 | 第53-54页 |
3.6.3 防灾植被形态类比分析 | 第54-56页 |
3.7 防灾公园结构类比分析 | 第56-59页 |
3.7.1 防灾公园结构概念 | 第56页 |
3.7.2 防灾公园结构形态类型 | 第56-57页 |
3.7.3 防灾公园结构形态类比分析 | 第57-5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城市防灾公园合理形态营造探讨 | 第61-70页 |
4.1 城市防灾公园形态影响因素 | 第61-62页 |
4.1.1 区位 | 第61页 |
4.1.2 防灾公园建设的肌理 | 第61页 |
4.1.3 人口密度 | 第61-62页 |
4.2 城市防灾公园合理形态模式 | 第62-63页 |
4.2.1 防灾公园形态特征 | 第62-63页 |
4.2.2 防灾公园形态要素的组合 | 第63页 |
4.2.3 防灾公园空间布局手法 | 第63页 |
4.3 城市防灾公园合理形态营造的基本原则 | 第63-65页 |
4.3.1 可达性原则 | 第63-64页 |
4.3.2 功能协调原则 | 第64页 |
4.3.3 集约性原则 | 第64-65页 |
4.4 城市防灾公园合理形态营造策略 | 第65-68页 |
4.4.1 宏观——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衔接 | 第65-66页 |
4.4.2 中观——可协调的弹性空间结构 | 第66-67页 |
4.4.3 微观——各功能空间及要素的防灾化设计 | 第67-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论文的结论 | 第70页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70-71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一、学术著作 | 第72页 |
二、期刊杂志 | 第72-74页 |
三、学位论文 | 第74-75页 |
四、其他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作者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