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1 国外关于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研究动态与发展前沿 | 第11页 |
1.3.2 国内关于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研究动态与发展前沿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预期成果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制度 | 第14-18页 |
2.1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理论界定 | 第14-15页 |
2.1.1 建筑业资质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 第14页 |
2.1.2 建筑业资质管理的核心内容 | 第14-15页 |
2.2 加强建筑业资质管理的意义 | 第15-18页 |
2.2.1 有利于规范建筑业市场的管理 | 第15-16页 |
2.2.2 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企业的良性发展 | 第16页 |
2.2.3 有利于提高建筑业企业的国内外竞争力 | 第16-18页 |
第三章 我国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现状和突出问题分析 | 第18-30页 |
3.1 我国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现状 | 第18-22页 |
3.1.1 资质体系现状 | 第18-19页 |
3.1.2 资质管理组织机构现状 | 第19-20页 |
3.1.3 资质动态监管和清出现状 | 第20-22页 |
3.2 我国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2-25页 |
3.2.1 建筑业资质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 第22-23页 |
3.2.2 建筑业行业诚信体系不健全 | 第23页 |
3.2.3 建筑业资质管理的法制建设不健全 | 第23-24页 |
3.2.4 建筑业企业资质”挂靠”现象严重 | 第24-25页 |
3.3 我国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突出问题成因分析 | 第25-30页 |
3.3.1 建筑业相关行业的管理权分散 | 第25-26页 |
3.3.2 诚信体系的建设滞后 | 第26-27页 |
3.3.3 法制建设的针对性不足 | 第27页 |
3.3.4 社会监督缺失 | 第27-28页 |
3.3.5 建筑业企业挂靠问题分析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国外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体制及其借鉴分析 | 第30-38页 |
4.1 美国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体制和借鉴分析 | 第30-32页 |
4.1.1 美国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体制 | 第30-32页 |
4.1.2 美国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体制借鉴与分析 | 第32页 |
4.2 英国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体制和借鉴分析 | 第32-34页 |
4.2.1 英国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体制 | 第32-33页 |
4.2.2 英国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体制借鉴与分析 | 第33-34页 |
4.3 新加坡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体制和借鉴分析 | 第34-35页 |
4.3.1 新加坡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体制 | 第34页 |
4.3.2 新加坡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体制借鉴分析 | 第34-35页 |
4.4 日本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体制及借鉴分析 | 第35-36页 |
4.4.1 日本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体制 | 第35-36页 |
4.4.2 日本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体制借鉴与分析 | 第36页 |
4.5 国外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体制借鉴综述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加强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对策、措施 | 第38-46页 |
5.1 合理配置组织机构 | 第39页 |
5.2 监管人才队伍的加强 | 第39-40页 |
5.3 完善资质管理制度,建立新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 第40-43页 |
5.4 合并资质类别,加大发展空间 | 第43页 |
5.5 放低准入标准,延伸服务范围 | 第43-44页 |
5.6 完善管理模式,实行动态管理 | 第44页 |
5.7 建立政企交流平台,共同维护体系的运行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