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吉盆地致密油气资源潜力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5页 |
0.1 论文来源及背景 | 第9页 |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0.3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0.3.1 致密气定义及开发利用现状 | 第9-10页 |
0.3.2 致密油定义及开发利用现状 | 第10-11页 |
0.3.3 延吉盆地勘探现状 | 第11-12页 |
0.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0.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0.4.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0.5 完成工作量、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0.5.1 完成工作量 | 第13-14页 |
0.5.2 研究成果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3页 |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交通位置 | 第15页 |
1.2 研究区地层特征 | 第15-17页 |
1.3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17-19页 |
1.3.1 构造基本面貌 | 第17页 |
1.3.2 断裂发育纵横交错 | 第17-18页 |
1.3.3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8-19页 |
1.4 研究区沉积特征 | 第19-23页 |
1.4.1 层序地层格架划分 | 第19页 |
1.4.2 沉积特征 | 第19-23页 |
第二章 致密油气评价方法介绍及有利区优选原则 | 第23-38页 |
2.1 中国致密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体系 | 第23-24页 |
2.1.1 分级资源丰度类比法 | 第23-24页 |
2.1.2 EUR类比法 | 第24页 |
2.1.3 容积法 | 第24页 |
2.1.4 小面元容积法 | 第24页 |
2.1.5 成藏数值模拟法 | 第24页 |
2.2 致密油气有利区圈定思想及资源评价方法 | 第24-38页 |
2.2.1 有利区圈定原则 | 第24-25页 |
2.2.2 有利区圈定流程 | 第25-26页 |
2.2.3 本次工作选定的资源评价方法 | 第26-30页 |
2.2.4 本次资源评价涉及参数讨论 | 第30-38页 |
第三章 致密油气源储条件分析及有利区确定 | 第38-55页 |
3.1 源岩条件 | 第38-44页 |
3.1.1 暗色泥岩分布 | 第38-40页 |
3.1.2 有机地球化学指标 | 第40-41页 |
3.1.3 有机质类型 | 第41-42页 |
3.1.4 有机质成熟度 | 第42-44页 |
3.2 储层条件 | 第44-50页 |
3.2.1 储层岩石类型 | 第44-45页 |
3.2.2 储层砂岩平面展布特征 | 第45-48页 |
3.2.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8-50页 |
3.3 源储关系 | 第50-51页 |
3.4 盖层条件 | 第51页 |
3.5 构造活动的影响 | 第51-53页 |
3.6 致密油气有利区预测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延吉盆地致密油气资源评价 | 第55-63页 |
4.1 生烃模拟法资源量计算 | 第55-56页 |
4.1.1 致密油气有利区生烃量和排烃量计算 | 第55页 |
4.1.2 生烃模拟法资源量计算结果 | 第55-56页 |
4.2 类比分析及资源量计算结果 | 第56-61页 |
4.2.1 类比评价打分结果 | 第56页 |
4.2.2 类比法资源量计算结果 | 第56-61页 |
4.3 体积法计算资源量结果 | 第61页 |
4.4 不同方法致密油气资源量对比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