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1.1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内高速层—康拉德界面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3 上地幔低速层及地震影区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低速层及影区地震原理 | 第15-22页 |
2.1 传播路径和向径关系 | 第15-16页 |
2.2 射线曲率与射线形状的关系 | 第16页 |
2.3 射线形状和波速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 第16-17页 |
2.4 低速层及影区概念 | 第17-18页 |
2.5 影区的分类 | 第18-22页 |
2.5.1 地幔影区 | 第18-19页 |
2.5.2 地核影区 | 第19-22页 |
第三章 地震波数据格式和数据预处理技术 | 第22-28页 |
3.1 地震数据格式转换 | 第22-23页 |
3.2 地震波数据仿真技术 | 第23-25页 |
3.2.1 WWSSN-SP地震仪 | 第24页 |
3.2.2 SK地震仪 | 第24-25页 |
3.3 观测地震波形数据三分向坐标系旋转 | 第25-26页 |
3.4 去仪器响应 | 第26页 |
3.5 去直流偏移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兰州台影区地震波形震相识别分析 | 第28-39页 |
4.1 兰州测震台简介 | 第28页 |
4.2 地震记录仪简介 | 第28-30页 |
4.2.1 兰州台地震记录仪概述 | 第28-29页 |
4.2.2 记录地震仪负反馈系统 | 第29-30页 |
4.3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30页 |
4.4 单台单个典型的“影区”地震波形特征分析 | 第30-36页 |
4.4.1 震相概念及识别方法 | 第31页 |
4.4.2 单台单震波形震相分析 | 第31-36页 |
4.4.3 震相分析 | 第36页 |
4.5 单台多震“影区”地震波形特征分析 | 第36-38页 |
4.5.1 数据选取 | 第36-37页 |
4.5.2 数据预处理 | 第37页 |
4.5.3 波形震相分析 | 第37-38页 |
4.6 讨论与结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利用台网记录到的P波“影区”特征探测青藏高原东部岩石圈中低速层 | 第39-49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39-40页 |
5.2 观测资料处理 | 第40-42页 |
5.3 结果及解释 | 第42-45页 |
5.4 讨论及结论 | 第45-49页 |
第六章 甘东南地区康拉德界面存在的地震学证据 | 第49-57页 |
6.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49-50页 |
6.2 已有地质演化强烈地区康拉德界面存在证据 | 第50页 |
6.3 技术条件和数据基础 | 第50-52页 |
6.4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第52-56页 |
6.5 讨论与结论 | 第56-57页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7-59页 |
7.1 讨论 | 第57页 |
7.2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