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 第11-12页 |
1.3.1 振动时效的国外发展及应用情况 | 第11页 |
1.3.2 振动时效在国内的发展及现状 | 第11-12页 |
1.3.3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振动时效原理分析 | 第14-31页 |
2.1 残余应力 | 第14-17页 |
2.1.1 残余应力力学模型 | 第14-15页 |
2.1.2 残余应力产生原因及分类 | 第15页 |
2.1.3 焊接残余应力 | 第15-16页 |
2.1.4 焊接变形种类 | 第16-17页 |
2.1.5 焊接残余应力影响 | 第17页 |
2.2 振动时效机理分析 | 第17-19页 |
2.3 振动时效工艺研究与探讨 | 第19-20页 |
2.3.1 工件的分类及支撑方法 | 第19页 |
2.3.2 工件固有振型以及节线的确定 | 第19-20页 |
2.4 振动时效方法 | 第20-21页 |
2.4.1、频率控制 | 第20页 |
2.4.2 组合共振 | 第20-21页 |
2.5 振动时效激振参数的确定 | 第21-24页 |
2.5.1.激振力的选择 | 第21-22页 |
2.5.2.激振频率的选择 | 第22-23页 |
2.5.3 激振时间的确定 | 第23-24页 |
2.6 振动时效效果评定方法 | 第24-26页 |
2.6.2 残余应力测试法 | 第25页 |
2.6.3 精度稳定测量法 | 第25-26页 |
2.7 激振参数与金属构件固有参数的关系 | 第26-31页 |
2.7.1 振动构件的力学模型与固有参数 | 第26-28页 |
2.7.2 激振参数与固有振动参数的关系 | 第28-31页 |
3 模态分析理论及模态实验 | 第31-37页 |
3.1 模态分析理论 | 第31-33页 |
3.2 振动时效模态实验 | 第33-37页 |
3.2.1 模态实验设备 | 第33-35页 |
3.2.2 模态实验基本步骤 | 第35-37页 |
4 高刚度焊接构件振动时效研究 | 第37-58页 |
4.1 高刚度金属焊接构件 | 第37页 |
4.2 高刚度金属构件的附加质量振动时效法 | 第37-39页 |
4.3 有限元理论分析及有限元软件分析 | 第39-46页 |
4.3.1 有限元理论分析 | 第39-44页 |
4.3.2 ANSYS软件介绍 | 第44-46页 |
4.4 高刚度焊接构件有限元仿真 | 第46-50页 |
4.4.1 几何模型的导入 | 第46页 |
4.4.2 材料属性的设置 | 第46-47页 |
4.4.3 单元选择和网格划分 | 第47页 |
4.4.4 高刚度焊接构件的模态计算 | 第47-50页 |
4.5 高刚度焊接构件振动时效实验研究 | 第50-58页 |
4.5.1 梳棉机道夫滚筒焊接构件实验模态分析 | 第50-51页 |
4.5.2 梳棉机道夫滚筒焊接构件附加质量法振动时效实验 | 第51-58页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5.2 课题创新点 | 第58页 |
5.3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1 主要符号表 | 第63-64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