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7-14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意义 | 第7-9页 |
一、地方性审美经验如何提出 | 第7-8页 |
二、以壮族梁祝叙事歌为例研究地方性审美经验的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论题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一、理论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个案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形式表征:地方性审美经验中的“心灵愿景” | 第14-24页 |
第一节 作为形式表征的“心灵愿景” | 第14-15页 |
第二节“文字”、“语言”、“音乐”筑建的心灵愿景 | 第15-20页 |
第三节 原始“心灵愿景”的治愈性 | 第20-24页 |
第二章 仪式化结构表征:地方性审美经验中的对立与融合 | 第24-35页 |
第一节 仪式化结构表征释义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壮族梁祝叙事歌仪式化结构中的对立性 | 第25-29页 |
一、通过阈限,爱情产生 | 第26-27页 |
二、通过阈限,爱情升华 | 第27-29页 |
三、通过阈限,爱情结果 | 第29页 |
第三节 壮族梁祝叙事歌仪式化结构中的融合性 | 第29-35页 |
一、神性与世俗交融的仪式情境 | 第30-32页 |
二、个人到集体的通过仪式 | 第32-35页 |
第三章 民族意象表征:地方性审美经验中的悲壮与诗意 | 第35-42页 |
第一节 民族意象表征释义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壮族梁祝叙事歌中民族意象集合 | 第36-39页 |
一、自然生态意象 | 第36-37页 |
二、民俗风情意象 | 第37-38页 |
三、精神生命意象 | 第38-39页 |
第三节 从民族意象看壮族文化之诗意的悲壮 | 第39-42页 |
一、壮族的生存之悲、爱情之悲 | 第39-40页 |
二、诗意的悲壮与悲壮的诗意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