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 绪论 | 第9-15页 |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五) 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二 粮食安全相关理论 | 第15-19页 |
(一) 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1 粮食属性 | 第15页 |
2 粮食安全 | 第15-16页 |
3 粮食主产区 | 第16-17页 |
4 粮食安全标准 | 第17页 |
(二) 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1 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 | 第17页 |
2 古典经济学理论 | 第17页 |
2 均衡理论 | 第17-19页 |
三 唐河县粮食生产安全现状分析 | 第19-24页 |
(一) 粮食耕地面积变化 | 第19页 |
(二) 粮食产量变化 | 第19-20页 |
(三) 粮食种植比例的变化 | 第20-21页 |
(四) 粮食消费比例的变化 | 第21页 |
(五) 粮食生产政策投入 | 第21-22页 |
(六) 粮食生产安全总体水平 | 第22-24页 |
四 唐河县粮食生产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分析 | 第24-30页 |
(一) 粮食安全生产面临的挑战 | 第24-27页 |
1 自然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第24-26页 |
(1) 绝对耕地面积在减少 | 第24页 |
(2) 水资源短缺 | 第24-25页 |
(3) 生态环境恶化 | 第25-26页 |
2 工业化、城镇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 | 第26页 |
3 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 | 第26-27页 |
(二) 影响粮食安全生产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1 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 | 第27页 |
2 种粮效益低,影响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 第27-28页 |
3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滞后 | 第28页 |
4 粮食生产“非农化”趋势严重 | 第28-30页 |
五 唐河县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 | 第30-35页 |
(一) 职业化农民是粮食生产稳定的主体 | 第30-31页 |
1 培育职业农民改变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重要手段 | 第30-31页 |
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 | 第31页 |
3 培育职业农民是通行做法 | 第31页 |
(二) 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培育是农业稳定发展的主导 | 第31-33页 |
1 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成为粮食增产的主要力量 | 第32页 |
2 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以家庭经营为主 | 第32-33页 |
(三) 专业化服务是提高种粮效益的现实途径 | 第33页 |
(四) 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粮食稳产的基础 | 第33-34页 |
(五) 机械化是粮食生产稳定的前提 | 第34-35页 |
1 农业机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 第34页 |
2 农业机械化的本质是解放农民 | 第34-35页 |
六 唐河县粮食生产安全保障措施 | 第35-42页 |
(一) 提高对粮食安全认识水平 | 第35页 |
(二) 严守耕地面积红线 | 第35-36页 |
(三)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第36-37页 |
1 重视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 第36页 |
2 创新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 第36页 |
3 建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 第36-37页 |
(四) 拓展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 第37-38页 |
1 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 第37页 |
2 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 第37页 |
3 农业院校与农业机构深度融合 | 第37-38页 |
(五) 强化农业财政补贴 | 第38-39页 |
1 财政补贴管理要加强领导 | 第38页 |
2 完善补贴机制,加大对新型种粮主体的补贴力度 | 第38-39页 |
3 优化补贴结构、创新农业补贴项目 | 第39页 |
(六) 推进土地有序流转 | 第39-40页 |
(七)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第40-41页 |
1 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 第40页 |
2 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体范畴 | 第40页 |
3 各部门联动推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第40-41页 |
(八)推进粮食生产"云数据"建设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