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1.信息技术的革新引发教育信息化 | 第11-12页 |
2.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促进移动学习理论的发展 | 第12页 |
3.高质量教育软件的开发需求剧增 | 第12页 |
4.新技术发展为教育软件的开发提供机遇 | 第12-13页 |
5.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生物学教学的需求 | 第13-15页 |
第1章 国内外教育软件研究综述 | 第15-27页 |
1.1 教育软件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 第15-17页 |
1.1.1 教育软件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15-16页 |
1.1.2 教育软件的发展趋势 | 第16页 |
1.1.3 当前教育软件发展的优势 | 第16-17页 |
1.2 我国教育软件的应用现状 | 第17-21页 |
1.2.1 希沃易+ | 第17-18页 |
1.2.2 威科姆智慧校园软件 | 第18页 |
1.2.3 上海复兰科技 | 第18-19页 |
1.2.4 苹果设备(AIR PLAY) | 第19-21页 |
1.3 国外教育软件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3.1 ICT的发展促进了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 第21-22页 |
1.3.2 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差距来自教育软件的开发应用 | 第22-23页 |
1.3.3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育软件的培训与维护 | 第23页 |
1.3.4 国外教育软件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向 | 第23-25页 |
1.4 国内外教育软件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1.4.1 软件互操作性需要不断突破 | 第25页 |
1.4.2 学生数据安全和隐私 | 第25页 |
1.4.3 缺少人性化用户体验 | 第25-27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 | 第27-3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29页 |
2.1.1 信息技术 | 第27页 |
2.1.2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 第27-28页 |
2.1.3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 | 第28页 |
2.1.4 教育软件 | 第28-29页 |
2.1.5 SMART CLASS教育软件 | 第29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2.3.1 文献法 | 第29-30页 |
2.3.2 实验法 | 第30页 |
2.3.3 课堂观察法 | 第30页 |
2.3.4 调查问卷法 | 第30-31页 |
2.3.5 访谈法 | 第31-32页 |
2.4 研究意义 | 第32-34页 |
2.4.1 发挥优秀教育软件在生物学教学领域的价值 | 第32页 |
2.4.2 促进SMART CLASS教育软件的功能完善 | 第32-33页 |
2.4.3 优化生物学教学 | 第33-34页 |
第3章 SMART CLASS与高中生物学教学结合的研究 | 第34-53页 |
3.1 微课的制作 | 第34-40页 |
3.1.1 新授知识点类 | 第35-38页 |
3.1.2 习题讲解类 | 第38-40页 |
3.2 教学内容的设计 | 第40-46页 |
3.2.1 充分利用软件功能有效预设教学内容 | 第40-43页 |
3.2.2 增加弹性教学内容 | 第43-46页 |
3.3 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利用 | 第46-51页 |
3.3.1 教学资源的来源 | 第46-47页 |
3.3.2 教学资源的分类与存储 | 第47-50页 |
3.3.3 教学资源的利用 | 第50-51页 |
3.4 潜在功能的开发与应用 | 第51-53页 |
3.4.1 即时辅导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 第51-52页 |
3.4.2 整理学生的错误概念 | 第52页 |
3.4.3 高中生物学测试的组卷 | 第52-53页 |
第4章 适于SMART CLASS教学的高中生物学内容 | 第53-57页 |
4.1 生物学概念探究 | 第53-54页 |
4.1.1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 第53页 |
4.1.2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 第53页 |
4.1.3 染色体变异 | 第53-54页 |
4.2 生物特殊结构 | 第54页 |
4.2.1 细胞的结构 | 第54页 |
4.2.2 DNA分子的结构 | 第54页 |
4.2.3 生态系统的结构 | 第54页 |
4.3 生命活动过程 | 第54-57页 |
4.3.1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 | 第55页 |
4.3.2 细胞分裂 | 第55页 |
4.3.3 中心法则 | 第55页 |
4.3.4 稳态与调节 | 第55页 |
4.3.5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 第55-57页 |
第5章 SMART CLASS与高中生物学教学结合的实践研究 | 第57-77页 |
5.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57-58页 |
5.1.1 实验对象 | 第57页 |
5.1.2 实验因素控制 | 第57-58页 |
5.1.3 实验条件 | 第58页 |
5.2 课堂实施准备 | 第58-62页 |
5.2.1 把握课标要求 | 第58页 |
5.2.2 进行教材分析 | 第58页 |
5.2.3 开展学情分析 | 第58-59页 |
5.2.4 进行预习设计 | 第59页 |
5.2.5 评测预习结果与交流 | 第59-60页 |
5.2.6 确定教学目标 | 第60页 |
5.2.7 进行教学设计 | 第60-62页 |
5.3 课堂实施记录 | 第62-68页 |
5.3.1 A1班的课堂教学过程 | 第62-66页 |
5.3.2 B1班的课堂教学过程 | 第66-68页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8-77页 |
5.4.1 实验前知识水平测试 | 第68-69页 |
5.4.2 实验后知识水平测试 | 第69-74页 |
5.4.3 实验总结与分析 | 第74-77页 |
第6章 SMART CLASS与高中生物学教学结合的调查研究 | 第77-91页 |
6.1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77-84页 |
6.1.1 教学媒体选择倾向 | 第77-78页 |
6.1.2 SMART CLASSA教学过程评价 | 第78-80页 |
6.1.3 教学效果评价 | 第80-83页 |
6.1.4 对SMART CLASS的使用评价 | 第83-84页 |
6.2 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84-89页 |
6.2.1 对教师教的帮助与效果 | 第85-86页 |
6.2.2 对学生学的帮助与效果 | 第86页 |
6.2.3 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86-88页 |
6.2.4 对软件功能的评价与开发意见 | 第88-89页 |
6.3 调查总结 | 第89-91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 | 第91-93页 |
7.1 SMART CLASS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结合点 | 第91页 |
7.2 适于SMART CLASS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 | 第91-92页 |
7.3 SMART CLASS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潜在功能 | 第92页 |
7.4 SMART CLASS应用于高中生物学的教学优势 | 第92页 |
7.5 针对SMART CLASS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策略 | 第92页 |
7.6 SMART CLASS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92-93页 |
第8章 启示与建议 | 第93-97页 |
8.1 研究启示 | 第93-94页 |
8.1.1 校园无线网络环境是运用SMART CLASS的前提 | 第93页 |
8.1.2 师生观念与操作技能是用好SMART CLASS的关键 | 第93页 |
8.1.3 过程性评价是发挥SMART CLASS针对性教学功能的途径 | 第93页 |
8.1.4 资源储备是保障 | 第93-94页 |
8.1.5 软件功能需要不断完善 | 第94页 |
8.2 建议 | 第94-96页 |
8.2.1 构建良好校园无线网络环境 | 第94页 |
8.2.2 定期举办SMART CLASS教育软件操作培训 | 第94-95页 |
8.2.3 关注过程性评价 | 第95页 |
8.2.4 建立丰富的生物学教学资源库 | 第95-96页 |
8.2.5 软件开发者应该与软件使用者建立直接沟通桥梁 | 第96页 |
8.3 本研究的不足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 第101-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