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4-25页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第2章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其战略能力分析 | 第29-55页 |
2.1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现状 | 第29-35页 |
2.1.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内涵 | 第29页 |
2.1.2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总体部署 | 第29-33页 |
2.1.3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成就 | 第33-34页 |
2.1.4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2.2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分析 | 第35-44页 |
2.2.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的内涵 | 第35-36页 |
2.2.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目标与重点 | 第36-39页 |
2.2.3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过程 | 第39-44页 |
2.3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能力及其国际比较 | 第44-54页 |
2.3.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内涵 | 第44-46页 |
2.3.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与其他战略能力的关系辨析 | 第46-47页 |
2.3.3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构成分析 | 第47-48页 |
2.3.4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国际比较 | 第48-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3章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形成机理 | 第55-87页 |
3.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系统 | 第55-58页 |
3.1.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系统的内涵 | 第55-56页 |
3.1.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系统的结构 | 第56-58页 |
3.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形成条件 | 第58-65页 |
3.2.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的他组织条件 | 第59-60页 |
3.2.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的自组织条件 | 第60-65页 |
3.3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的知识型动力机制 | 第65-73页 |
3.3.1 知识型动力机制的特点与功能 | 第65-67页 |
3.3.2 知识型动力机制的作用机理 | 第67-71页 |
3.3.3 知识型动力机制引导下的知识创新 | 第71-73页 |
3.4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的协同过程 | 第73-85页 |
3.4.1 战略能力生成的竞合模式 | 第73-78页 |
3.4.2 战略能力间的役使作用 | 第78-80页 |
3.4.3 战略能力的协同生成模型 | 第80-83页 |
3.4.4 协同生成过程的仿真分析 | 第83-85页 |
3.5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机理的框架模型 | 第85-8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4章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测评模型 | 第87-103页 |
4.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相关界定 | 第87-92页 |
4.1.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内涵与原则 | 第87-89页 |
4.1.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目的与依据 | 第89-91页 |
4.1.3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特殊要求 | 第91-92页 |
4.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思路与流程 | 第92-99页 |
4.2.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基本思路 | 第92-94页 |
4.2.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流程 | 第94-99页 |
4.3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测评方法体系 | 第99-101页 |
4.3.1 基于模糊聚类的指标筛选方法 | 第99-100页 |
4.3.2 基于ANP的权重确定方法 | 第100-101页 |
4.3.3 基于模糊积分的绝对测评方法 | 第101页 |
4.3.4 基于PROMETHEE的相对测评方法 | 第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5章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及权重 | 第103-121页 |
5.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 第103-116页 |
5.1.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初始指标体系设计 | 第103-108页 |
5.1.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的筛选 | 第108-116页 |
5.1.3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确定 | 第116页 |
5.2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权重确定 | 第116-120页 |
5.2.1 确权的调查问卷设计与专家咨询 | 第116页 |
5.2.2 基于ANP方法的指标权重确定过程 | 第116-12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6章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实证分析 | 第121-135页 |
6.1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的数据获取 | 第121-127页 |
6.1.1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概况 | 第121-122页 |
6.1.2 问卷设计与发放 | 第122-124页 |
6.1.3 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124-127页 |
6.2 宏观层面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测评 | 第127-131页 |
6.2.1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实证过程 | 第127-130页 |
6.2.2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结果的分析 | 第130-131页 |
6.3 中观层面中国31省市的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相对测评 | 第131-134页 |
6.3.1 中国31省市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相对测评的实证过程 | 第131-133页 |
6.3.2 中国31省市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133-13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7章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提升的对策 | 第135-149页 |
7.1 构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他组织条件,系统提升战略制定和战略支撑能力 | 第135-141页 |
7.1.1 制定与强化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国家战略 | 第135-137页 |
7.1.2 建立目标体系,以战略目标引导军民两用技术推广 | 第137-138页 |
7.1.3 强化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法律与配套政策设立 | 第138-139页 |
7.1.4 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提供环境支撑 | 第139-141页 |
7.1.5 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提供高效推广平台 | 第141页 |
7.2 建立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的跟踪测评体系提升战略分析能力 | 第141-143页 |
7.2.1 建立跟踪测评和市场调查机制 | 第141-142页 |
7.2.2 建立跟踪测评体系,在现实环境条件下逐步推进军民两用技术 | 第142-143页 |
7.2.3 解决问题,以测评为手段发现军民两用技术推广中的问题、成因与解决途径 | 第143页 |
7.3 构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自组织系统提升战略组织能力、战略运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143-148页 |
7.3.1 打造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提升战略组织能力 | 第143-145页 |
7.3.2 提高军民两用技术推广内生动力提升战略运行能力 | 第145-147页 |
7.3.3 建立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协同发展和投融资机制提高军民推广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147-148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结论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5-166页 |
致谢 | 第166-167页 |
附录 | 第16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