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4-15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3-25页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 第25页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8-30页 |
第2章 我国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30-51页 |
2.1 制造企业低碳创新概述 | 第30-33页 |
2.1.1 制造企业的内涵 | 第30页 |
2.1.2 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的内涵 | 第30-31页 |
2.1.3 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的特征 | 第31-33页 |
2.2 我国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的发展现状评价 | 第33-45页 |
2.2.1 制造企业低碳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3-35页 |
2.2.2 制造企业低碳创新评价模型构建 | 第35-39页 |
2.2.3 数据收集和处理 | 第39-41页 |
2.2.4 实证研究和结果讨论 | 第41-45页 |
2.3 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的问题分析 | 第45-50页 |
2.3.1 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的内部保障力量薄弱 | 第45-46页 |
2.3.2 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的外部支持力度不强 | 第46-48页 |
2.3.3 制造企业与外部联盟主体嵌入程度不高 | 第48-49页 |
2.3.4 制造企业对内外部资源整合的认识不足 | 第49-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第51-66页 |
3.1 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内涵和内容解析 | 第51-54页 |
3.1.1 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内涵 | 第51-52页 |
3.1.2 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内容 | 第52-54页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方法及设计 | 第54-57页 |
3.2.1 研究方法 | 第55-56页 |
3.2.2 研究设计 | 第56页 |
3.2.3 研究实施 | 第56-57页 |
3.3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的扎根理论分析过程 | 第57-63页 |
3.3.1 开放式编码 | 第57-60页 |
3.3.2 主轴式编码 | 第60-61页 |
3.3.3 选择式编码 | 第61-62页 |
3.3.4 理论模型饱和度检验 | 第62-63页 |
3.4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结果 | 第63-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4章 外部关系质量对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 | 第66-85页 |
4.1 外部关系质量的内涵及维度解析 | 第66-67页 |
4.1.1 外部关系质量的内涵 | 第66-67页 |
4.1.2 外部关系质量的维度 | 第67页 |
4.2 理论假设和模型构建 | 第67-72页 |
4.2.1 关系耦合度与低碳创新绩效 | 第68-69页 |
4.2.2 关系交互度与低碳创新绩效 | 第69页 |
4.2.3 关系持久度与低碳创新绩效 | 第69-70页 |
4.2.4 知识共享机制的中介作用 | 第70-72页 |
4.3 实证分析过程和结果 | 第72-84页 |
4.3.1 量表设计和数据获取 | 第72-77页 |
4.3.2 问卷数据信度效度检验 | 第77-79页 |
4.3.3 假设检验和实证结论 | 第79-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外部环境质量对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 | 第85-106页 |
5.1 外部环境质量的内涵和维度解析 | 第85-87页 |
5.1.1 外部环境质量的内涵 | 第85页 |
5.1.2 外部环境质量的维度 | 第85-87页 |
5.2 环境质量主体对制造企业低碳创新行为影响的演化博弈研究 | 第87-98页 |
5.2.1 演化博弈前提假设和模型构建 | 第87-89页 |
5.2.2 主体演化博弈均衡性分析 | 第89-93页 |
5.2.3 主体策略演化稳定性分析 | 第93-97页 |
5.2.4 数值实验结果讨论 | 第97-98页 |
5.3 环境质量维度对低碳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98-105页 |
5.3.1 理论假设和模型构建 | 第98-100页 |
5.3.2 量表设计和数据获取 | 第100-102页 |
5.3.3 问卷数据信度效度检验 | 第102-103页 |
5.3.4 假设检验和实证结论 | 第103-10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6章 企业创新能力对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 | 第106-132页 |
6.1 低碳经济下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解析 | 第106-108页 |
6.1.1 低碳经济下制造企业创新能力 | 第106-107页 |
6.1.2 低碳经济对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 | 第107-108页 |
6.2 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结构维度分析 | 第108-114页 |
6.2.1 基于创新决策的企业创新能力 | 第108-109页 |
6.2.2 基于资源获取的企业创新能力 | 第109-111页 |
6.2.3 基于技术研发的企业创新能力 | 第111-112页 |
6.2.4 基于柔性生产的企业创新能力 | 第112-113页 |
6.2.5 基于低碳保障的企业创新能力 | 第113-114页 |
6.3 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结构维度检验 | 第114-122页 |
6.3.1 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结构维度的量表设计 | 第115-116页 |
6.3.2 问卷数据的处理和信度效度检验 | 第116-119页 |
6.3.3 基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创新能力结构维度检验 | 第119-122页 |
6.4 企业创新能力对低碳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122-131页 |
6.4.1 理论假设和作用机制模型构建 | 第122-125页 |
6.4.2 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 | 第125-127页 |
6.4.3 典型相关系数及检验 | 第127页 |
6.4.4 典型相关模型构建 | 第127-129页 |
6.4.5 典型结构分析和典型冗余分析 | 第129-13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7章 关键影响因素对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联合作用机制 | 第132-160页 |
7.1 理论假设和总体研究模型构建 | 第132-139页 |
7.1.1 外部关系质量与企业创新能力 | 第132-134页 |
7.1.2 外部环境质量与企业创新能力 | 第134-136页 |
7.1.3 企业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 | 第136-137页 |
7.1.4 总体研究模型构建 | 第137-139页 |
7.2 研究方法及研究量表 | 第139-145页 |
7.2.1 实证研究方法选择 | 第139-142页 |
7.2.2 研究量表设计和汇总 | 第142-145页 |
7.2.3 样本数据获取和分析 | 第145页 |
7.3 实证过程和结果分析 | 第145-159页 |
7.3.1 企业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145-151页 |
7.3.2 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多重中介效应检验 | 第151-154页 |
7.3.3 结构方程总体模型评价与检验 | 第154-157页 |
7.3.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57-159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59-160页 |
第8章 提升我国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保障措施 | 第160-174页 |
8.1 优化外部关系质量提升低碳创新绩效 | 第160-162页 |
8.1.1 积极培育和形成专业化创新合作网络 | 第160-161页 |
8.1.2 建立和健全创新联盟关系稳固机制 | 第161-162页 |
8.1.3 重视和促进创新合作中的知识共享交流 | 第162页 |
8.2 优化外部环境质量提升低碳创新绩效 | 第162-166页 |
8.2.1 合理制定和完善低碳政策制度 | 第162-164页 |
8.2.2 积极引导和培育低碳市场环境 | 第164-165页 |
8.2.3 大力倡导和鼓励低碳文化宣传 | 第165-166页 |
8.3 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低碳创新绩效 | 第166-173页 |
8.3.1 培育和提高创新决策能力 | 第166-167页 |
8.3.2 培育和提高资源获取能力 | 第167-169页 |
8.3.3 培育和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 第169-170页 |
8.3.4 培育和提高柔性生产能力 | 第170-171页 |
8.3.5 培育和提高低碳保障能力 | 第171-173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73-174页 |
结论 | 第174-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9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5-196页 |
致谢 | 第196-198页 |
附录 | 第198-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