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呼吸特征及其对异养菌生物量估算的影响规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活性污泥 | 第10-13页 |
1.2.1 活性污泥工作原理 | 第11页 |
1.2.2 传统活性污泥工艺 | 第11-12页 |
1.2.3 工业废水活性污泥工艺 | 第12-13页 |
1.3 课题的提出、目的和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3-17页 |
1.3.1 课题提出 | 第13-14页 |
1.3.2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3.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3.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4-16页 |
1.3.5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原理与方法 | 第17-28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17页 |
2.1.1 WBM400型微生物状态分析平台 | 第17页 |
2.1.2 常规项目分析仪器及方法 | 第17页 |
2.2 活性污泥理论及模型概述 | 第17-22页 |
2.2.1 活性污泥理论 | 第17-20页 |
2.2.2 活性污泥模型概述 | 第20-22页 |
2.3 微生物呼吸过程 | 第22-24页 |
2.3.1 呼吸类型及原理 | 第22-24页 |
2.4 呼吸速率OUR的测定 | 第24-28页 |
2.4.1 呼吸速率OUR | 第24-25页 |
2.4.2 测量原理 | 第25-26页 |
2.4.3 测量方法 | 第26-28页 |
3 内源呼吸特征分析 | 第28-46页 |
3.1 微生物内源呼吸 | 第28-29页 |
3.2 呼吸图谱技术及其意义 | 第29-30页 |
3.3 呼吸图谱特征 | 第30-32页 |
3.4 内源呼吸比例特征 | 第32-36页 |
3.5 自养菌比值和异养菌比值特征 | 第36-38页 |
3.6 水质等其它参数特征 | 第38-45页 |
3.6.1 COD和NH_4~+-N 降解速率 | 第38-41页 |
3.6.2 电导率 | 第41-43页 |
3.6.3 污泥粒径分布变化 | 第43-4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异养菌生物量的测定分析 | 第46-55页 |
4.1 呼吸增量法 | 第46-48页 |
4.1.1 测定原理 | 第46-47页 |
4.1.2 实验仪器操作步骤 | 第47-48页 |
4.2 内源呼吸速率估算生物量 | 第48-49页 |
4.2.1 测定原理 | 第48-49页 |
4.3 两种异养菌生物量计算对比 | 第49-52页 |
4.4 内源呼吸估算误差原因 | 第52-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5-57页 |
5.1 结论 | 第55-56页 |
5.2 建议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