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液—液—液三相萃取分离稀土规律及机理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文献综述第15-35页
    1.1 稀土的分组分离第15-26页
        1.1.1 稀土萃取分组的分类和依据第15-18页
            1.1.1.1 二分组法第15-16页
            1.1.1.2 三分组法第16-17页
            1.1.1.3 四分组法第17-18页
        1.1.2 稀土萃取分组分离的研究现状第18-26页
            1.1.2.1 P204萃取体系分组分离稀土第19-22页
            1.1.2.2 P507-环烷酸萃取体系分组分离稀土第22-24页
            1.1.2.3 Cyanex 272萃取体系分组分离稀土第24-25页
            1.1.2.4 协同萃取体系分组分离稀土第25-26页
            1.1.2.5 稀土萃取分组分离新体系的研究进展第26页
    1.2 重稀土的萃取与反萃的研究现状第26-29页
        1.2.1 P507萃取体系在重稀土的萃取与反萃方面的应用第27页
        1.2.2 Cyanex 272萃取体系用于重稀土的萃取与反萃第27页
        1.2.3 重稀土的协同萃取与反萃研究进展第27-28页
        1.2.4 重稀土萃取新体系的研究进展第28-29页
    1.3 三液相萃取体系第29-32页
        1.3.1 三液相萃取体系的由来第29页
        1.3.2 三液相萃取的基本思想第29-30页
        1.3.3 三液相萃取的优势第30页
        1.3.4 三液相萃取的研究现状第30-32页
            1.3.4.1 有机分子的三液相萃取分组分离第30-31页
            1.3.4.2 金属离子的三液相萃取分组分离第31-32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工作设想第32-35页
        1.4.1 稀土分离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2页
        1.4.2 本论文的工作设想与研究方案第32-35页
2 三液相萃取分离轻中重稀土第35-59页
    2.1 引言第35页
    2.2 实验部分第35-38页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35-36页
        2.2.2 实验方法第36-38页
            2.2.2.1 溶液配制第36页
            2.2.2.2 稀土的三液相萃取分离第36-37页
            2.2.2.3 稀土元素的分析检测第37-38页
            2.2.2.4 表征第3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8-57页
        2.3.1 稀土离子在聚合物双水相体系的分配第38-39页
        2.3.2 稀土离子在有机-水两相体系的分配第39-41页
        2.3.3 稀土离子在三液相体系的分配第41-43页
        2.3.4 络合剂的影响第43-46页
            2.3.4.1 络合剂种类的影响第43-44页
            2.3.4.2 络合剂加入量的影响第44-46页
        2.3.5 聚合物的影响第46-50页
            2.3.5.1 聚合物种类的影响第46-48页
            2.3.5.2 聚合物用量的影响第48-50页
        2.3.6 成相盐浓度的影响第50-51页
        2.3.7 稀土离子的三液相分配机理初探第51-55页
        2.3.8 稀土的分组分离第55-57页
    2.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3 三液相萃取分组分离镧系全稀土第59-73页
    3.1 引言第59页
    3.2 实验部分第59-61页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59-60页
        3.2.2 实验方法第60-61页
            3.2.2.1 溶液配制第60页
            3.2.2.2 三液相萃取分组分离全稀土第60页
            3.2.2.3 稀土元素的分析检测第60-6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1-71页
        3.3.1 溶液pH值的影响第61-64页
        3.3.2 络合剂加入量的影响第64-65页
        3.3.3 PEG浓度的影响第65-66页
        3.3.4 (NH_4)_2SO_4浓度的影响第66-68页
        3.3.5 PEG分子量的影响第68-69页
        3.3.6 Cyanex 272浓度的影响第69-71页
        3.3.7 稀土浸出液的分组分离第71页
    3.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4 三液相萃取分组分离稀土与伴生非稀土第73-91页
    4.1 引言第73-74页
    4.2 实验部分第74-76页
        4.2.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74页
        4.2.2 实验方法第74-76页
            4.2.2.1 溶液配制第74页
            4.2.2.2 三液相萃取分离稀土与伴生非稀土第74页
            4.2.2.3 稀土与非稀土元素分析检测第74-75页
            4.2.2.4 表征第75-7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6-89页
        4.3.1 稀土与伴生非稀土在聚合物双水相体系的分配第76-79页
        4.3.2 非稀土的三液相分配第79-82页
        4.3.3 仅加入phen时伴生非稀土对稀土三液相分配的影响第82-83页
        4.3.4 同时加入phen和EDTA时伴生非稀土对稀土三液相分配的影响第83-84页
        4.3.5 伴生非稀土从稀土中的可控分离第84-87页
        4.3.6 三液相分离稀土第87-89页
    4.4 本章小结第89-91页
5 三相混合澄清槽萃取分离稀土与非稀土第91-109页
    5.1 引言第91页
    5.2 实验部分第91-97页
        5.2.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91-92页
        5.2.2 溶液配制第92页
        5.2.3 设备和操作过程第92-95页
            5.2.3.1 三液相萃取槽第92-94页
            5.2.3.2 萃取过程第94-95页
        5.2.4 待分离组分浓度的分析检测第95-9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7-106页
        5.3.1 萃取剂的影响第97-99页
        5.3.2 槽操作过程中溶液pH值起伏的影响第99-100页
        5.3.3 三相混合室搅拌转速的影响第100-102页
        5.3.4 两相混合室搅拌转速的影响第102-104页
        5.3.5 有机相与水两相液流比的影响第104-105页
        5.3.6 三相混合澄清槽逆流萃取过程第105-106页
    5.4 本章小结第106-109页
6 重稀土的三液相萃取与反萃第109-127页
    6.1 引言第109页
    6.2 实验部分第109-110页
        6.2.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109-110页
        6.2.2 实验方法第110页
            6.2.2.1 三液相萃取分离重稀土第110页
            6.2.2.2 重稀土的三液相反萃第110页
            6.2.2.3 重稀土元素的分析检测第110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0-124页
        6.3.1 聚合物相的形成对重稀土分配的影响第110-113页
            6.3.1.1 有机-水两相萃取重稀土第110-111页
            6.3.1.2 三液相萃取重稀土第111-113页
        6.3.2 络合剂DTPA用量对重稀络合物形成的影响第113-114页
        6.3.3 溶液pH值对重稀土络合物形成的影响第114-115页
        6.3.4 成相盐浓度对重稀土络合物与聚合物相互作用的影响第115-116页
        6.3.5 成相聚合物对重稀土络合物与聚合物相互作用的影响第116-119页
            6.3.5.1 成相聚合物浓度的影响第116-118页
            6.3.5.2 成相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第118-119页
        6.3.6 重稀土的反萃第119-124页
            6.3.6.1 相行为与重稀土在有机相和盐水相选择性分配的关系第119-122页
            6.3.6.2 盐浓度对负载有机相中重稀土反萃行为的影响第122-123页
            6.3.6.3 盐浓度对负载聚合物相中重稀土反萃行为的影响第123-124页
    6.4 本章小结第124-127页
7 三液相体系成相行为与稀土离子分配行为的关系第127-149页
    7.1 引言第127页
    7.2 实验部分第127-128页
        7.2.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127-128页
        7.2.2 稀土元素的分析检测第128页
        7.2.4 成相(NH_4)_2SO_4和PEG浓度分析第128页
    7.3 理论模型第128-136页
    7.4 结果与讨论第136-147页
        7.4.1 PEG 600浓度的影响第136-140页
        7.4.2 (NH_4)_2SO_4浓度的影响第140-143页
        7.4.3 萃取剂浓度的影响第143-144页
        7.4.4 稀土离子初始浓度的影响第144-145页
        7.4.5 聚合物中相稀土离子的反萃第145-147页
    7.5 本章小结第147-149页
8 稀土的三液相分配机理第149-171页
    8.1 引言第149-150页
    8.2 实验部分第150-152页
        8.2.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150页
        8.2.2 实验方法第150-152页
            8.2.2.1 荧光光谱第150-151页
            8.2.2.2 化学滴定法分析DTPA第151页
            8.2.2.3 红外光谱第151页
            8.2.2.4 核磁共振第151-152页
            8.2.2.5 界面张力第152页
            8.2.2.6 小角X射线散射SAXS第152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52-168页
        8.3.1 稀土络合物的形成第152-154页
        8.3.2 稀土络合物与聚合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第154-157页
        8.3.3 三液相体系的成相行为对稀土选择性分配的影响第157-166页
            8.3.3.1 成相行为对络合剂DTPA分配行为的影响第158-161页
            8.3.3.2 成相行为与聚合物相疏水性的关系第161-163页
            8.3.3.3 聚合物相疏水性对稀土分配的影响第163-165页
            8.3.3.4 氢键与聚合物相的疏水性的关联第165-166页
        8.3.4 稀土的三液相萃取机理第166-168页
            8.3.4.1 稀土的分组机理第166-167页
            8.3.4.2 重稀土的反萃机理第167-168页
    8.4 本章小结第168-171页
9 结论与展望第171-177页
    9.1 主要研究结论第171-173页
    9.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173-174页
    9.3 下一步的工作建议第174-177页
符号表第177-179页
参考文献第179-193页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第193-195页
致谢第195-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可控装载机构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低渗透油气藏压裂水平井分形渗流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