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信仰佛教的动机、认知与行为的中—越比较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8页
    第一节 相关文献综述第13-26页
        1.1 相关动机概念的界定第14-16页
        1.2 动机种类及其理论的进展第16-19页
        1.3 动机与相关理论的辨析第19-22页
        1.4 宗教行为的概念界定第22-24页
            1.4.1 宗教行为的概念第22-23页
            1.4.2 宗教行为的相关理论第23-24页
        1.5 宗教认知及相关理论的概述第24-26页
    第二节 国内-外宗教信仰的有关理论回顾第26-38页
        1.1 中国的相关研究第26-33页
        1.2 港、台对佛教信仰的相关文献第33-34页
        1.3 越南佛教信仰的相关研究第34-35页
        1.4 中越佛教徒信仰佛教的现状第35-37页
        1.5 当前已有研究的不足第37-38页
第二章 信仰佛教动机、认知及行为的中越研究构想第38-48页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理论构想第38-41页
        2.1 问题提出第38-39页
        2.2 研究目标第39页
        2.3 研究意义第39-40页
        2.4 研究方法第40页
        2.5 研究对象第40-41页
    第二节 信仰佛教动机、认知及行为的中越研究构想第41-48页
        2.1 信仰佛教的界定、剖析及定位第41-44页
        2.2 佛教信仰的辨析第44-45页
        2.3 信、解、行在佛法中的定位第45-48页
第三章 中-越信仰者信仰佛教的动机、认知及行为相关量表的编制第48-92页
    研究一 中-越信仰者信仰佛教的动机量表的编制第48-66页
        3.1 前言第48页
        3.2 研究目的第48页
        3.3 研究方法第48-49页
        3.4 研究进程第49-50页
        3.5 研究结果第50-51页
        3.6 研究小结第51-57页
        3.7 研究结果第57-65页
        3.8 研究小结第65-66页
    研究二 中-越信徒对佛教教义的认知量表编制第66-79页
        3.1 前言第66页
        3.2 研究目的第66页
        3.3 研究进程第66-69页
        3.4 研究结果第69-77页
        3.5 研究小结第77-79页
    研究三 中越佛信徒佛教行为的量表编制第79-92页
        3.1 前言第79页
        3.2 研究目的第79-80页
        3.3 研究过程第80-82页
        3.4 研究结果第82-89页
        3.5 研究小结第89-92页
第四章 信仰佛教的动机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比较第92-130页
    第一节 中越佛教徒在基本状况比较第92-125页
        4.1 研究对象第92页
        4.2 研究方法第92-93页
        4.3 研究程序及结果第93-119页
        4.5 研究讨论第119-125页
    第二节 佛教信仰动机、认知和行为的中介、回归分析中-越比较第125-130页
        4.1 研究目的第125页
        4.2 研究工具第125页
        4.3 研究程序第125-128页
        4.5 研究小结第128-130页
第五章 信仰佛教的动机、认知与行为的质性中-越比较第130-162页
    5.1 研究目的第130页
    5.2 研究方法第130-131页
    5.3 研究对象第131-133页
    5.4 研究程序第133-144页
    5.5 研究讨论第144-159页
    5.6. 研究小结第159-162页
第六章 总讨论与总结论第162-186页
    前言第162页
    第一节 研究总讨论第162-182页
        6.1 中-越佛教信仰者在信仰佛教的特征之差异第162-168页
        6.2.中-越佛教信仰者在信仰佛教的动机之差异第168-173页
        6.3 中-越佛教徒对佛教兰藏圣典的认知之差异第173-178页
        6.4 中-越佛教徒对佛教行为的影响比较研究第178-182页
    第二节 研究结论第182-186页
        6.1 总结论第182-183页
        6.2 研究创新之处第183-184页
        6.3 研究不足之处第184页
        6.4 今后研究的展望第184-186页
参考文献第186-194页
    Ⅰ. 中国文献第186-191页
    Ⅱ. 台湾文献第191-192页
    Ⅲ. 越南文献第192-194页
附录第194-234页
    附录1 中国访谈第194-206页
    附录2 越南访谈第206-218页
    附录3 中国调查问卷第218-226页
    附录4 越南问卷第226-234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234-236页
致谢第236-238页
个人简历第238-242页

论文共2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生物质发电潜力评估与产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供需均衡视角下我国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