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风俗习惯论文--中国风俗习惯论文--各种风俗专志论文--婚姻、丧葬论文

主体性选择与身体表述--清江流域土家族跳丧变迁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1-27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第11-13页
        一、研究缘由第11-12页
        二、选题目的意义第12-13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13-19页
        一、既往的跳丧研究第13-18页
        二、跳丧研究的再思考第18-19页
    第三节 相关理论与方法第19-27页
        一、理论回顾与讨论第19-24页
        二、路径与方法第24-27页
第一章 生境:跳丧孕育的土壤第27-40页
    第一节 自然环境第27-29页
    第二节 生活图景第29-35页
        一、衣食住行第29-31页
        二、生产生活第31-33页
        三、节日生活第33-34页
        四、仪式生活第34-35页
    第三节 资丘:经济强镇、文化重镇第35-40页
第二章 跳丧:作为一种仪式第40-61页
    第一节 土家族丧葬习俗第40-43页
        一、不同的葬式葬法第40-42页
        二、不同的丧事类型第42-43页
    第二节 丧葬仪式程序及结构第43-55页
        一、分离阶段:初丧第46-48页
        二、过渡阶段:停丧第48-53页
        三、组合阶段:出丧第53-55页
    第三节 “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第55-61页
        一、打丧鼓送人情第55-57页
        二、角色分工第57-58页
        三、执事内容第58-61页
第三章 跳丧:鼓、乐、舞的交融第61-92页
    第一节 何谓跳丧第61-65页
        一、土家族丧俗中的歌舞第61-62页
        二、跳丧的称谓与身份第62-64页
        三、程式与自由第64-65页
    第二节 “五大件”第65-77页
        一、“五大件”表演程式第67-77页
    第三节 跳丧中的“鼓”、“乐”、“舞”第77-92页
        一、鼓第77-79页
        二、乐第79-89页
        三、舞第89-92页
第四章 流变:跳丧的“源”与“流”第92-104页
    第一节 记忆:跳丧的历史寻绎第92-96页
        一、口头传说与民众记忆第92-94页
        二、跳丧的历史渊源第94-96页
    第二节 裂变:衍生情境中的跳丧第96-104页
        一、巴山舞第97-99页
        二、传习基地第99-100页
        三、非遗进校园第100-101页
        四、擂台赛第101-103页
        五、其他展演形式第103-104页
第五章 变容:民间跳丧仪式的当代呈现第104-134页
    第一节 “送人情”到“打包丧鼓”第104-118页
        一、长阳资丘民间文化艺术团第106-111页
        二、女子撒叶儿嗬艺术团第111-113页
        三、覃远新的白事店第113-118页
    第二节 从“祭祀”到“表演”第118-134页
        一、时空场域第118-119页
        二、表演程式第119-121页
        三、表演形态第121-126页
        四、表演主体及传受关系第126-128页
        五、传承方式与传播区域第128-130页
        六、禁忌与功能第130-134页
第六章 变迁与调适:主体性选择与身体表述第134-145页
    第一节 跳丧变迁的社会语境第134-136页
    第二节 跳丧变迁中的多重合力第136-140页
        一、符号资源:国家意识的介入第136-138页
        二、“保护区”:文化站与文化人的主导第138-140页
    第三节 主体的选择:兼性身份与身体表述第140-145页
结语第145-151页
    一、需求:永续的动力第145-148页
    二、从“自觉”到“自立”第148-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7页
后记第157-1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侯外庐中国古代所有权问题研究述论
下一篇:朝鲜朝中期“三唐诗人”汉诗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