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甘蔗 | 第11-12页 |
1.1.1 甘蔗概述 | 第11页 |
1.1.2 甘蔗的应用 | 第11-12页 |
1.2 蔗糖 | 第12-13页 |
1.2.1 蔗糖概述 | 第12-13页 |
1.2.2 蔗糖的性质 | 第13页 |
1.3 纤维素 | 第13-17页 |
1.3.1 纤维素概述 | 第13-14页 |
1.3.2 纤维素的性质 | 第14-16页 |
1.3.3 纤维素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 蔗糖的分析检测方法 | 第17-19页 |
1.4.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7-18页 |
1.4.2 近红外光谱法 | 第18页 |
1.4.3 旋光法 | 第18页 |
1.4.4 分光光度法 | 第18-19页 |
1.4.5 离子色谱法 | 第19页 |
1.5 吸附的影响因素 | 第19-22页 |
1.5.1 吸附剂结构 | 第19-20页 |
1.5.2 pH的影响 | 第20页 |
1.5.3 温度的影响 | 第20页 |
1.5.4 初始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20-21页 |
1.5.5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 第21页 |
1.5.6 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21页 |
1.5.7 辅助条件 | 第21-22页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页 |
1.6.1 蔗糖的提取方法 | 第22页 |
1.6.2 蔗糖的吸附 | 第22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2-25页 |
1.7.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7.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5页 |
2.1 原料和试剂 | 第25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3 蔗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6-32页 |
2.3.1 间苯二酚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 第26-27页 |
2.3.2 测定条件的建立 | 第27-30页 |
2.3.3 建立标准曲线方程和计算公式 | 第30-32页 |
2.4 体系浸取及吸附平衡的工艺步骤 | 第32-33页 |
2.4.1 纤维素-蔗糖溶液体系吸附平衡的工艺步骤 | 第32-33页 |
2.4.2 甘蔗-水体系中蔗糖的浸取平衡工艺步骤 | 第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9页 |
3.1 甘蔗-水体系浸取平衡实验 | 第35-41页 |
3.1.1 甘蔗-水体系浸取动力学 | 第35-36页 |
3.1.2 固液比对蔗糖平衡浓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3.1.3 粒径对蔗糖平衡浓度的影响 | 第37-39页 |
3.1.4 温度对蔗糖平衡浓度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 纤维素-蔗糖体系的吸附平衡实验 | 第41-46页 |
3.2.1 纤维素-蔗糖体系吸附动力学 | 第41-42页 |
3.2.2 粒径对蔗糖平衡浓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3 固液比对蔗糖的吸附平衡浓度的影响 | 第43-45页 |
3.2.4 温度对蔗糖吸附平衡浓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4章 蔗糖浸取及吸附相平衡模型的建立 | 第49-65页 |
4.1 等温吸附的模型 | 第49-51页 |
4.1.1 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 第49页 |
4.1.2 Langmuir等温式 | 第49-50页 |
4.1.3 Freundlich经验式 | 第50-51页 |
4.2 甘蔗浸取蔗糖过程的拟合 | 第51-56页 |
4.2.1 甘蔗浸取的等温线 | 第51-53页 |
4.2.2 浸取平衡的Langmuir吸附等温式 | 第53-54页 |
4.2.3 浸取平衡的Freundlich经验式 | 第54-56页 |
4.3 吸附平衡的拟合 | 第56-60页 |
4.3.1 纤维素吸附蔗糖的等温线 | 第56-57页 |
4.3.2 吸附过程的Langmuir吸附等温式 | 第57-58页 |
4.3.3 吸附平衡的Freundlich经验式 | 第58-60页 |
4.4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60-63页 |
4.4.1 拟一级动力学 | 第60-61页 |
4.4.2 拟二级动力学 | 第61-63页 |
4.5 吸附和浸取机理研究 | 第63-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