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剂型论文

麻杏石甘超微粉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前言第12-18页
    1 超微粉碎技术第12页
    2 中药超微粉第12-14页
    3 麻杏石甘汤的剂型及临床应用研究第14-16页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6-18页
        4.1 本研究的相关背景第16-17页
        4.2 研究过程中面临问题第17页
        4.3 本研究的意义第17-18页
第一章 麻杏石甘超微粉制备工艺方法考察第18-3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8-20页
        1.1 试验材料第18页
        1.2 试验仪器第18-19页
        1.3 麻杏石甘超微粉工艺流程第19页
        1.4 测定指标第19页
        1.5 数据分析第19-2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0-29页
        2.1 麻黄与甘草粗粉混合物含水量与干燥时间的关系第20-21页
        2.2 粉碎时间对粒径的影响第21-23页
            2.2.1 榨油苦杏仁的麻杏石甘超微粉碎时间对粒径的影响第21-22页
            2.2.2 含油苦杏仁的麻杏石甘超微粉碎时间对粒径的影响第22-23页
        2.3 干燥时间对过筛率的影响第23-26页
            2.3.1 榨油苦杏仁的麻杏石甘散干燥时间对粒径的影响第23-25页
            2.3.2 含油苦杏仁的麻杏石甘散干燥时间对粒径的影响第25-26页
        2.4 物料和容器体积比对过筛率的影响第26-29页
        2.5 结果分析第29页
    3 讨论第29-30页
    4 结论第30-31页
第二章 麻杏石甘超微粉质量标准研究第31-56页
    第一节 麻杏石甘超微粉粒径检测第31-3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1-32页
            1.1 试验材料第31-32页
            1.2 试验仪器第32页
            1.3 试验方法第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33页
        3 讨论第33页
        4 结论第33页
    第二节 麻杏石甘超微粉的TLC鉴别研究第33-4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3-35页
            1.1 试验材料第33-34页
            1.2 试验仪器第34页
            1.3 试验方法第34-35页
                1.3.1 麻黄的TLC鉴别第34-35页
                1.3.2 苦杏仁、甘草的TLC鉴别第3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5-43页
            2.1 麻黄的TLC鉴别结果第35-36页
            2.2 麻黄TLC鉴别点样量试验结果第36-38页
            2.3 甘草、苦杏仁TLC鉴别结果第38-39页
            2.4 甘草、苦杏仁TLC鉴别点样量试验结果第39-43页
        3 讨论第43-44页
        4 结论第44-45页
    第三节 HPLC法测定麻杏石甘超微粉中盐酸麻黄碱及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第45-5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5-46页
            1.1 试验材料第45页
            1.2 试验仪器第45页
            1.3 试验方法第45-46页
                1.3.1 色谱条件第45页
                1.3.2 对照品溶液制备第45-46页
                1.3.3 供试品溶液制备第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54页
            2.1 专属性试验第46-48页
            2.2 线性关系考察第48-49页
            2.3 精密度试验第49-50页
            2.4 稳定性试验第50-51页
            2.5 重复性试验第51-52页
            2.6 加样回收试验第52-53页
            2.7 麻杏石甘超微粉中盐酸麻黄碱及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标准第53-54页
        3 讨论第54-55页
        4 结论第55-56页
第三章 麻杏石甘超微粉稳定性研究第56-7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6-60页
        1.1 试验仪器第56-57页
        1.2 试验药材第57页
        1.3 试验方法第57-58页
            1.3.1 强光照射试验第57页
            1.3.2 高温试验第57页
            1.3.3 高湿试验第57-58页
        1.4 加速试验第58页
        1.5 测定指标及标准第58-60页
            1.5.1 性状检测第58页
            1.5.2 重量差异检测第58页
            1.5.3 粒径检测第58页
            1.5.4 薄层鉴别第58-59页
            1.5.5 含量测定第59-6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0-70页
        2.1 强光照射试验第60-62页
        2.2 高温试验第62-64页
        2.3 高湿试验第64-67页
        2.4 加速试验第67-70页
    3 讨论第70-71页
    4 结论第71-72页
第四章 麻杏石甘超微粉对氨水引咳小鼠的镇咳作用研究第72-79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2-75页
        1.1 试验材料第72页
        1.2 试验仪器第72-73页
        1.3 试验动物第73页
        1.4 试验方法第73-75页
            1.4.1 试验装置第73页
            1.4.2 试验剂量第73页
            1.4.3 处理方法第73-75页
            1.4.4 数据处理第7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5-77页
        2.1 灌胃给药的试验结果第75页
        2.2 拌饲料给药的试验结果第75-76页
        2.3 结果分析第76-77页
    3 讨论第77-78页
    4 结论第78-79页
第五章 麻杏石甘超微粉的安全性研究第79-87页
    第一节 麻杏石甘超微粉急性毒性以及最大耐受量试验第79-8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9-80页
            1.1 试验动物第79页
            1.2 试验药物第79-80页
            1.3 试验方法第80页
                1.3.1 急性毒性预实验第80页
                1.3.2 最大给药量40000mg/kg试验第8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0-81页
        3 讨论第81页
        4 结论第81-82页
    第二节 麻杏石甘超微粉长期毒性试验第82-8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2-83页
            1.1 试验动物第82页
            1.2 试验药物第82页
            1.3 试验仪器第82页
            1.4 试验分组第82-83页
            1.5 测定指标第83页
            1.6 数据处理第8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3-86页
            2.1 临床症状第83页
            2.2 对大鼠体重影响第83-84页
            2.3 麻杏石甘超微粉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第84页
            2.4 麻杏石甘超微粉对血液学生化指标的影响第84-85页
            2.5 组织学变化第85-86页
        3 讨论第86页
        4 结论第86-8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1 结论第87页
    2 创新点第87-88页
    3 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6页
附录一 麻杏石甘超微粉的质量标准草案第96-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联翻译法指导下的Slowing Down to the Speed of Life节译实践报告
下一篇:黄芩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微生物转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