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热解烃菌的筛选评价及驱油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3页 |
1.1 微生物采油技术(MEOR)简介 | 第10-16页 |
1.1.1 微生物采油主要机理 | 第10-13页 |
1.1.2 采油微生物的筛选原则 | 第13-14页 |
1.1.3 微生物采油现场工艺 | 第14-16页 |
1.2 微生物采油国内外发展概述 | 第16-19页 |
1.2.1 微生物采油国外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1.2.2 微生物采油国内发展概况 | 第17-19页 |
1.3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优势及局限 | 第19-20页 |
1.3.1 微生物采油的优势 | 第19-20页 |
1.3.2 微生物采油的局限 | 第20页 |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的筛选鉴定 | 第23-34页 |
2.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第23-24页 |
2.1.1 实验设备 | 第23页 |
2.1.2 培养基配方 | 第23-24页 |
2.2 菌种的富集培养 | 第24-25页 |
2.2.1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2.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4-25页 |
2.3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 | 第25-27页 |
2.3.1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2.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6-27页 |
2.4 菌种的筛选 | 第27-28页 |
2.4.1 以原油扩油圈进行初步筛选 | 第27页 |
2.4.2 以菌液表面张力进行复筛 | 第27-28页 |
2.5 菌种鉴定 | 第28-34页 |
2.5.1 菌株菌落形态学及生化性质研究 | 第28-31页 |
2.5.2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1-32页 |
2.5.3 菌株产表面活性剂成分鉴定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微生物菌种的油藏适应性评价 | 第34-45页 |
3.1 温度适应性评价 | 第35-37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36页 |
3.1.2 实验器材 | 第36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3.1.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6-37页 |
3.2 酸碱度适应性评价 | 第37-39页 |
3.2.1 实验目的 | 第37-38页 |
3.2.2 实验器材 | 第38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3.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8-39页 |
3.3 盐度适应性评价 | 第39-41页 |
3.3.1 实验目的 | 第39页 |
3.3.2 实验器材 | 第39-40页 |
3.3.3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3.3.4 结果及分析 | 第40-41页 |
3.4 溶氧量优化评价 | 第41-43页 |
3.4.1 实验目的 | 第41-42页 |
3.4.2 实验器材 | 第42页 |
3.4.3 实验方法 | 第42页 |
3.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2-43页 |
3.5 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微生物菌种与原油的相互作用评价 | 第45-53页 |
4.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第45-46页 |
4.1.1 实验设备 | 第45页 |
4.1.2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4.2 菌种作用前后原油的外观变化 | 第46-48页 |
4.2.1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48页 |
4.3 菌种作用前后的原油红外光谱的变化 | 第48-49页 |
4.3.1 实验方法 | 第48页 |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8-49页 |
4.4 微生物对原油族组分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1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9-50页 |
4.5 菌种作用前后原油的粘度的变化 | 第50-51页 |
4.5.1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4.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0-51页 |
4.6 菌种发酵液乳化系数 | 第51-52页 |
4.6.1 实验方法 | 第51页 |
4.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52页 |
4.7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微生物驱油实验评价 | 第53-63页 |
5.1 实验准备 | 第53-54页 |
5.2 实验步骤 | 第54-56页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6-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