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阈下“电视新闻文明”的建构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一)研究缘起及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1.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2.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关于美学视阈下电视新闻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国外研究 | 第14-15页 |
(2)国内研究 | 第15-17页 |
2.关于“电视文明”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研究框架 | 第18页 |
2.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8-19页 |
(2)演绎推理法 | 第19页 |
(3)案例分析法 | 第19页 |
(4)比较分析法 | 第19页 |
(5)跨学科研究法 | 第19页 |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局限 | 第19-21页 |
1.研究创新 | 第19-20页 |
2.研究局限 | 第20-21页 |
一、“电视新闻文明”建构的必要性 | 第21-33页 |
(一)信息文明时代的需要 | 第21-24页 |
1.科学技术异化,人文精神危机 | 第22-23页 |
2.多种文明碰撞,中华文明崛起 | 第23页 |
3.大任当前,电视先行 | 第23-24页 |
(二)电视媒体发展的需要 | 第24-30页 |
1.转型中电视媒体的媒体价值需要 | 第24-26页 |
2.融合中电视新闻的本体价值需要 | 第26页 |
3.报道中电视新闻的历史价值需要 | 第26-29页 |
4.传播中电视新闻的审美价值需要 | 第29-30页 |
(三)用户心理需求 | 第30-33页 |
1.大众化心理需求 | 第31-32页 |
2.差异化心理需求 | 第32-33页 |
二、“电视新闻文明”建构的重要性 | 第33-39页 |
(一)“电视新闻文明”的内涵 | 第33-34页 |
(二)“电视新闻文明”的特性 | 第34-35页 |
1.理念性 | 第34页 |
2.实践性 | 第34页 |
3.时代性 | 第34-35页 |
4.发展性 | 第35页 |
(三)“电视新闻文明”的评价尺度 | 第35-36页 |
(四)“电视新闻文明”建构的意义 | 第36-39页 |
1.有利于塑造媒介灵魂,完善自身发展 | 第36-37页 |
2.有利于引导社会成员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 | 第37页 |
3.有利于推进整个民族的文明进程 | 第37-39页 |
三、“电视新闻文明”建构的策略性 | 第39-65页 |
(一)“电视新闻文明”本体论 | 第39-54页 |
1.返璞归真——“电视新闻文明”的建构基础 | 第39-45页 |
(1)镜像真实——电视新闻画面建构之真实 | 第39-41页 |
(2)现实真实——电视新闻来源考证之真实 | 第41-42页 |
(3)本质真实——电视新闻生活世界之真实 | 第42-43页 |
(4)前瞻真实——电视新闻“本质真实”之延续 | 第43-44页 |
(5)后续真实——电视新闻“前瞻真实”之检验 | 第44页 |
(6)效果真实——电视新闻全面真实的实现 | 第44-45页 |
2.乐善好义——“电视新闻文明”的品格态度 | 第45-47页 |
(1)正面报道:电视新闻“善”与“义”的直接彰显 | 第46页 |
(2)负面报道:电视新闻“善”与“义”的间接表达 | 第46-47页 |
3.美益求美——“电视新闻文明”的终极境界 | 第47-54页 |
(1)“灿烂的感性”——“电视新闻文明”的感染性 | 第47-51页 |
(2)“崇高的光辉”——“电视新闻文明”的提升性 | 第51-53页 |
(3)“诗意地栖居”——“电视新闻文明”的净化性 | 第53-54页 |
(二)“电视新闻文明”专业素养论 | 第54-60页 |
1.完备的素养 | 第56-57页 |
2.开阔的视野 | 第57-58页 |
3.积极的态度 | 第58页 |
4.丰富的储备 | 第58-59页 |
5.通达的智慧 | 第59-60页 |
(三)“电视新闻文明”环境论 | 第60-65页 |
1.政策环境 | 第60-61页 |
2.经济环境 | 第61-62页 |
3.技术环境 | 第62-63页 |
4.人文环境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