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 研究缘由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12-14页 |
一、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区矫正理论概述 | 第14-19页 |
(一) 社会治理理论内容 | 第14-16页 |
1. 社会治理理论内容 | 第14-15页 |
2. 治理模式的分类 | 第15-16页 |
(二) 社区矫正内涵及主要任务 | 第16-17页 |
(三) 社区矫正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 第17-19页 |
二、包头市X区社区矫正现状与成效 | 第19-24页 |
(一) 包头市X区社区矫正现状 | 第19-20页 |
1. 社区矫正机构建设情况 | 第19-20页 |
2. 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情况 | 第20页 |
3. 社区矫正工作措施 | 第20页 |
(二) 包头市X区社区矫正成效 | 第20-22页 |
1. 组织框架基本建立 | 第21页 |
2. 队伍建设一定程度加强 | 第21页 |
3. 制度体系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 第21-22页 |
(三) 社区矫正日常工作过程:包头市X区某司法所社区矫正案例 | 第22-24页 |
三、社会治理视角下包头市X区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28页 |
(一) 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1. 文化观念与社会基础上的制约 | 第24-25页 |
(1) 对社会化刑罚方式接受程度有限 | 第24页 |
(2) 当地社会工作整体发展缓慢 | 第24页 |
(3) 社区矫正执法的法律定位有待澄清 | 第24-25页 |
2. 社区矫正工作主体上的问题 | 第25-26页 |
(1) 多元的工作队伍建设尚需加强 | 第25页 |
(2) 工作保障机制相对不足 | 第25-26页 |
(3) 对自身工作安全的保障难以实现 | 第26页 |
3. 管理手段和措施的欠缺 | 第26-27页 |
(1) 管理手段较为单一 | 第26-27页 |
(2) 工作程序衔接有待改善 | 第27页 |
(3) 科技化管理手段缺失 | 第27页 |
4. 矫正工作效果有待提升 | 第27-28页 |
(1) “人户分离”情况产生了管理困难 | 第27-28页 |
(2) 矫正对象再社会化困难 | 第28页 |
(二)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1. 社区矫正制度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28-29页 |
(1) 重刑主义传统和现代治理理念的冲突 | 第28页 |
(2) 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 | 第28-29页 |
2. 社区矫正实践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1) 政府保障措施和投入有限 | 第29页 |
(2) 社会资源整合和社会力量融入不够 | 第29-30页 |
(3) 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限制 | 第30-31页 |
四、国内外可借鉴的管理模式及工作启示 | 第31-35页 |
(一) 国外社区矫正模式 | 第31-32页 |
1. 美国 | 第31页 |
2. 英国 | 第31页 |
3. 日本 | 第31-32页 |
(二) 国内社区矫正模式 | 第32-33页 |
1. 江苏:政府管理体制下的行政集中管理模式 | 第32-33页 |
2. 北京:部门协作管理模式 | 第33页 |
3. 上海:第三部门参与下的社会管理模式 | 第33页 |
(三) 工作启示 | 第33-35页 |
五、完善包头市X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对策 | 第35-40页 |
(一) 强化政府监管责任 | 第35-37页 |
1. 加快社区矫正立法进程 | 第35页 |
2. 优化社区矫正管理结构 | 第35-36页 |
3. 完备社区矫正管理队伍 | 第36页 |
4. 确保必要的工作保障机制 | 第36-37页 |
5. 提高矫正手段的现代化程度 | 第37页 |
(二) 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力量参与 | 第37-40页 |
1. 充分认识社会治理理念的价值 | 第37页 |
2. 整合社会资源引入多元工作主体 | 第37-38页 |
3. 加强法治观念教育 | 第38页 |
4. 提升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 | 第38-39页 |
5. 注重矫正对象社会功能的恢复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