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高级氧化工艺与半焦复合调理对污泥深度脱水作用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1.1 污泥概况和危害第12-14页
        1.1.1 污泥的组成及特征第12-13页
        1.1.2 污泥的危害第13-14页
    1.2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第14-16页
        1.2.1 污泥的处理第14-16页
        1.2.2 污泥的处置第16页
    1.3 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因素第16-18页
        1.3.1 污泥中的水分组成第16-17页
        1.3.2 胞外聚合物(EPS)第17-18页
        1.3.3 污泥粒径分布第18页
        1.3.4 二价或三价阳离子浓度第18页
    1.4 高级氧化工艺调理污泥及其研究进展第18-22页
        1.4.1 芬顿氧化法第19-20页
        1.4.2 过硫酸盐氧化法第20-21页
        1.4.3 臭氧氧化法第21页
        1.4.4 高铁酸盐氧化法第21-22页
    1.5 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25页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23页
        1.5.2 研究内容第23页
        1.5.3 技术路线图第23-25页
第二章 半焦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25-41页
    2.1 引言第25-26页
    2.2 实验部分第26-32页
        2.2.1 污泥第26-28页
        2.2.2 实验试剂和主要的仪器设备第28-29页
        2.2.3 分析项目和表征方法第29-3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2-34页
        2.3.1 半焦投加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32-33页
        2.3.2 PH对半焦调理污泥脱水效果的影响第33-34页
    2.4 机理分析讨论第34-40页
        2.4.1 微观形貌分析第34-35页
        2.4.2 粒径分布分析第35页
        2.4.3 结合水含量变化第35-37页
        2.4.4 上清液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的变化第37-38页
        2.4.5 热值变化第38-39页
        2.4.6 污泥沉降性能、滤液PH、Zeta电位、抽滤总时间的变化第39-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Fe~(2+)活化过硫酸钠与半焦复合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41-59页
    3.1 引言第41-42页
    3.2 实验部分第42页
        3.2.1 实验试剂和主要的仪器设备第42页
        3.2.2 分析项目和表征方法第4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2-50页
        3.3.1 Fe~(2+)活化过硫酸钠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42-48页
        3.3.2 Fe~(2+)活化过硫酸钠与半焦复合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48-50页
    3.4 机理分析讨论第50-57页
        3.4.1 微观形貌分析第50-51页
        3.4.2 粒径分布分析第51-52页
        3.4.3 结合水含量变化第52-54页
        3.4.4 上清液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的变化第54-55页
        3.4.5 热值变化第55-56页
        3.4.6 污泥沉降性能、滤液PH、Zeta电位和抽滤总时间的变化第56-57页
    3.5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高铁酸钾与半焦复合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59-73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实验部分第59页
        4.2.1 实验试剂和主要的仪器设备第59页
        4.2.2 分析项目和表征方法第5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9-64页
        4.3.1 高铁酸钾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59-62页
        4.3.2 高铁酸钾与半焦复合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62-64页
    4.4 机理分析讨论第64-72页
        4.4.1 微观形貌分析第64-66页
        4.4.2 粒径分布分析第66-67页
        4.4.3 结合水含量变化第67-69页
        4.4.4 上清液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的变化第69-70页
        4.4.5 热值变化第70页
        4.4.6 污泥沉降性能、滤液PH、Zeta电位和抽滤总时间的变化第70-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73-76页
    5.1 全文总结第73-75页
    5.2 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项目经历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滴诱导放电等离子体及其在布洛芬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金属凝胶吸附锑和废水原位合成凝胶去除Cu(Ⅱ)和Cr(Ⅲ)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