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沟堰塞湖溃决引发主河洪水演进分析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堰塞湖与坝体溃决 | 第12-14页 |
1.1.1 堰塞湖成因 | 第12-13页 |
1.1.2 堰塞坝的溃决 | 第13-14页 |
1.2 溃决洪水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1.3.1 帕隆藏布流域概况 | 第15页 |
1.3.2 帕隆藏布地貌环境 | 第15-16页 |
1.3.3 帕隆藏布流域冰川、冰湖发育概况 | 第16-17页 |
1.3.4 帕隆藏布冰湖溃决概况 | 第17-19页 |
1.4 本文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复杂河道溃决洪水演进水槽实验 | 第21-39页 |
2.1 实验概述 | 第21-26页 |
2.1.1 实验研究内容 | 第2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1.3 模型实验设计 | 第22-23页 |
2.1.4 实验方案设计 | 第23-26页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37页 |
2.2.1 支沟溃决洪水 | 第27-30页 |
2.2.2 主河洪水 | 第30-35页 |
2.2.3 主河缓慢涨水 | 第35-36页 |
2.2.4 支沟洪水与主河洪水差异分析 | 第36页 |
2.2.5 河道突缩对溃决洪水的影响分析 | 第36-3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支沟溃决洪水汇口入汇过程模拟 | 第39-48页 |
3.1 汇口模拟的意义 | 第39页 |
3.2 Fluent二维模拟概述 | 第39-41页 |
3.2.1 控制方程 | 第39-40页 |
3.2.2 Fluent常用湍流模型 | 第40-41页 |
3.2.3 多相流动模拟的方法 | 第41页 |
3.3 汇口模拟过程 | 第41-47页 |
3.3.1 计算模型 | 第41-42页 |
3.3.2 边界条件 | 第42页 |
3.3.3 模拟结果 | 第42-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支沟堰塞湖溃决引发主河洪水计算方法研究 | 第48-81页 |
4.1 溃决洪水计算内容 | 第48页 |
4.2 溃坝水力计算的条件 | 第48-49页 |
4.2.1 溃坝型式的确定 | 第48-49页 |
4.3 溃坝水力计算所需的基本资料 | 第49页 |
4.4 溃坝计算方法简述 | 第49-50页 |
4.5 本文针对支沟溃决洪水演进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50-57页 |
4.6 洪峰展平法公式修正 | 第57-60页 |
4.7 溃决洪水传播时间计算方法 | 第60-61页 |
4.8 支沟溃决洪水演进分析程式 | 第61-63页 |
4.9 米堆冰湖溃决洪水案例分析 | 第63-79页 |
4.9.1 米堆沟及光谢错概况 | 第63-64页 |
4.9.2 溃决原因 | 第64-66页 |
4.9.3 冰湖溃决过程与灾害影响 | 第66-67页 |
4.9.4 米堆冰湖溃决洪水演进计算参数率定 | 第67-79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5章 针对线路水毁灾害的减灾对策 | 第81-89页 |
5.1 西藏线路工程水毁概况 | 第81-82页 |
5.2 线路工程水毁防治原则 | 第82-83页 |
5.3 溃决洪水对线路工程的危害模式 | 第83-85页 |
5.4 线路工程的防灾减灾对策 | 第85-89页 |
5.4.1 针对拟建线路工程的减灾对策 | 第85-87页 |
5.4.2 针对已有线路工程的减灾对策 | 第87-89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6.2 不足与建议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