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 导论 | 第8-14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二 在校大学生就业行为的法律辨析 | 第14-19页 |
(一)概念辨析 | 第14-15页 |
(二)与勤工助学的区别 | 第15-16页 |
(三)与实习的区别 | 第16-17页 |
(四)与民事雇佣的区别 | 第17-19页 |
三 我国在校大学生取得劳动法主体资格的困境 | 第19-24页 |
(一)法律依据 | 第19-20页 |
(二)司法现状 | 第20-21页 |
(三)现实困境 | 第21-24页 |
四 在校大学生劳动法主体资格的国际比较 | 第24-30页 |
(一)大陆法系 | 第24-25页 |
(二)英美法系 | 第25-28页 |
(三)域外立法之启示 | 第28-30页 |
五 我国在校大学生取得劳动法主体资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30-39页 |
(一)在校大学生取得劳动法主体资格的社会及法律意义 | 第30-33页 |
(二)给予在校大学生劳动法主体资格的理论依据 | 第33-36页 |
(三)在校大学生取得劳动法主体资格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 第36-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