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生物化学燃料电池、微生物燃料电池论文

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脱氮产电性能及机理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20页
    1.1 氮污染现状第10页
    1.2 生物脱氮第10-15页
        1.2.1 传统生物脱氮第10-13页
        1.2.2 厌氧氨氧化工艺第13-15页
    1.3 微生物燃料电池第15-17页
    1.4 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脱氮产电研究第20-3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0-24页
        2.1.1 试验装置第20-21页
        2.1.2 接种物泥第21页
        2.1.3 模拟废水第21-22页
        2.1.4 操作条件第22页
        2.1.5 分析方法第22-24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4-29页
        2.2.1 ANAMMOX-MFC的脱氮性能第24页
        2.2.2 ANAMMOX-MFC的产电性能第24-26页
        2.2.3 基质浓度对ANAMMOX-MFC脱氮产电的影响第26-27页
        2.2.4 自发性厌氧发酵产酸与电压的升高第27-28页
        2.2.5 持续放电第28-29页
    2.3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后续碳源对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产电的影响第30-4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1-32页
        3.1.1 试验装置第31页
        3.1.2 接种物泥第31页
        3.1.3 试验废水第31页
        3.1.4 操作条件第31页
        3.1.5 分析方法第31-32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2-44页
        3.2.1 后续碳源对ANAMMOX-MFC脱氮的影响第32-33页
        3.2.2 后续碳源对ANAMMOX-MFC产电的影响第33-35页
        3.2.3 后续碳源促进ANAMMOX-MFC脱氮产电的机理分析第35-37页
        3.2.4 后续碳源浓度对ANAMMOX-MFC脱氮产电的影响第37-39页
        3.2.5 后续碳源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39-44页
        3.2.6 脱氮产电效果与潜力评估第44页
    3.3 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45-47页
    4.1 主要结论第45-46页
    4.2 创新点第46页
    4.3 不足与展望第46-47页
致谢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性与民族性:1929年“大上海计划”研究
下一篇:张元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