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2.1 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国内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1-23页 |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第2章 社会协商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36页 |
2.1 协商民主及中国协商民主的理论内涵 | 第23页 |
2.2 社会协商的兴起和发展 | 第23-25页 |
2.3 社会协商的内涵和特性 | 第25-29页 |
2.3.1 社会协商的内涵 | 第25-27页 |
2.3.2 社会协商的特性 | 第27-29页 |
2.4 社会协商的基本要素 | 第29页 |
2.5 社会协商的价值 | 第29-36页 |
第3章 社会协商困境表现探微 | 第36-44页 |
3.1 利益冲突与利益格局失衡致使协商主体间难以妥协 | 第36-38页 |
3.1.1 利益主体对立利益关系显现 | 第36-37页 |
3.1.2. 多元社会利益格局趋向失衡 | 第37-38页 |
3.2 社会协商的制度化背景难以推进协商程序的规范性 | 第38-40页 |
3.2.1 民主政治制度不完善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2 法律制度不完备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3 协商组织制度建设不足的影响 | 第40页 |
3.3 协商主体基本要素缺失影响社会协商的价值实现 | 第40-42页 |
3.3.1 社会协商面临不平等的困境 | 第41页 |
3.3.2 社会协商面临协商品质缺失的困境 | 第41-42页 |
3.4 社会协商结果落实难 | 第42-44页 |
3.4.1 协商与决策脱节 | 第42-43页 |
3.4.2 社会协商缺乏连续性 | 第43-44页 |
第4章 社会协商致困原因分析 | 第44-48页 |
4.1 社会协商致困的历史成因 | 第44-45页 |
4.1.1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影响 | 第44页 |
4.1.2 “家国一体”的一元思维模式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 社会协商致困的现实原因 | 第45-48页 |
4.2.1 趋利离散的现代社会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2 民主协商的意识淡薄及协商制度的稳定性和创造性不足 | 第46页 |
4.2.3 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 | 第46-47页 |
4.2.4 政府角色转变的长期性 | 第47-48页 |
第5章 社会协商脱困对策思考 | 第48-56页 |
5.1 建立有力的利益冲突化解机制 | 第48-50页 |
5.1.1 开发非正式制度的利益协调功能 | 第48-49页 |
5.1.2 加强弱势利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 第49页 |
5.1.3 改进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协调利益关系的组织网络建设 | 第49页 |
5.1.4 发挥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在协调利益矛盾中的作用 | 第49-50页 |
5.2 建立良好的制度运行环境 | 第50-51页 |
5.2.1 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 第50页 |
5.2.2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第50-51页 |
5.3 培育理性成熟的公民社会 | 第51-53页 |
5.3.1 加强公民政治意识教育和提高公民理性参与的能力 | 第51-52页 |
5.3.2 重构和发挥社会资本的社会整合功能 | 第52-53页 |
5.4 促进社会协商结果的转化 | 第53-56页 |
5.4.1 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 | 第53-54页 |
5.4.2 促进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衔接互动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