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原子能技术论文--各种核反应堆、核电厂论文--核反应堆:按冷却剂分论文--普通水冷却反应堆(轻水堆)论文

超临界水自然循环流动及换热特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主要符号表第20-23页
第1章 绪论第23-3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3-24页
        1.1.1 研究背景第23-24页
        1.1.2 研究意义第2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4-36页
        1.2.1 实验装置研究现状第24-31页
        1.2.2 流动不稳定性研究现状第31-34页
        1.2.3 传热恶化研究现状第34-36页
        1.2.4 本团队已具备的研究基础第36页
    1.3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第36-37页
    1.4 论文研究方法和内容第37-39页
第2章 超临界水自然循环实验设计第39-53页
    2.1 引言第39页
    2.2 析因分析基本理论第39-41页
        2.2.1 基本定义与原理第39-40页
        2.2.2 析因设计特点第40页
        2.2.3 析因设计计算模型第40-41页
    2.3 基于析因分析方法的实验设计第41-47页
        2.3.1 研究参数第41页
        2.3.2 计算流程第41-42页
        2.3.3 计算结果第42-46页
        2.3.4 实验过程设计第46-47页
    2.4 设计程序说明第47-48页
        2.4.1 计算功能第47页
        2.4.2 计算模型第47-48页
    2.5 实验装置设计方案第48-51页
        2.5.1 参数设计第48-49页
        2.5.2 系统流程第49页
        2.5.3 设计特征第49-50页
        2.5.4 实验段结构第50-51页
    2.6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3章 超临界水自然循环流动实验装置第53-65页
    3.1 引言第53页
    3.2 实验装置第53-57页
        3.2.1 实验回路第53-54页
        3.2.2 预热段及预热器第54页
        3.2.3 实验段及加热器第54-55页
        3.2.4 稳压系统第55-56页
        3.2.5 水处理系统第56页
        3.2.6 电气系统第56-57页
    3.3 实验测量系统第57-60页
        3.3.1 流量测量系统第57-58页
        3.3.2 温度测量系统第58页
        3.3.3 压力及压差测量系统第58-59页
        3.3.4 数据采集系统第59-60页
    3.4 实验参数和方法第60-62页
        3.4.1 实验参数范围第60-61页
        3.4.2 实验方法和步骤第61页
        3.4.3 实验安全事项第61-62页
    3.5 实验数据计算方法第62-63页
        3.5.1 实验段壁面热流密度的计算方法第62-63页
        3.5.2 壁面温度的计算方法第63页
        3.5.3 实验段主流体焓值计算方法第63页
    3.6 实验误差第63-64页
    3.7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4章 超临界水流动及传热特性数值模拟第65-89页
    4.1 引言第65页
    4.2 数值分析采用的计算软件第65-67页
        4.2.1 CFX软件第65-66页
        4.2.2 ICEM软件第66-67页
    4.3 计算方法第67-75页
        4.3.1 几何模型第67-68页
        4.3.2 网格划分第68-70页
        4.3.3 边界条件第70页
        4.3.4 计算模型第70-73页
        4.3.5 计算流程第73-74页
        4.3.6 网格敏感性第74-75页
    4.4 单通道强迫循环流动传热数值模拟第75-78页
        4.4.1 单通道强迫循环流动不稳定性第75-76页
        4.4.2 加热功率对传热的影响第76-77页
        4.4.3 入口温度对传热的影响第77页
        4.4.4 入口质量流量对传热的影响第77-78页
    4.5 单通道自然循环流动传热数值模拟第78-81页
        4.5.1 加热功率对循环流量的影响第78-79页
        4.5.2 入口温度对循环流量的影响第79-80页
        4.5.3 系统稳定阈值判定第80页
        4.5.4 自然循环模拟结果验证第80-81页
    4.6 双通道强迫循环流动不稳定性数值模拟第81-87页
        4.6.1 流量随时间变化第81-84页
        4.6.2 不对称加热对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第84-85页
        4.6.3 入口温度对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第85-86页
        4.6.4 质量流量对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第86-87页
        4.6.5 双通道模拟结果验证第87页
    4.7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5章 超临界水与两相流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比较第89-107页
    5.1 引言第89页
    5.2 两相流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第89-95页
        5.2.1 两相流实验装置第89-90页
        5.2.2 汽液两相流循环流量随加热功率变化第90-93页
        5.2.3 汽液两相流摩擦系数第93-94页
        5.2.4 通道尺寸对汽液两相流不稳定性的影响第94-95页
    5.3 超临界水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第95-101页
        5.3.1 超临界水自然循环流动随加热功率变化第95-98页
        5.3.2 超临界水摩擦系数第98-99页
        5.3.3 通道尺寸对超临界水不稳定性的影响第99-101页
    5.4 超临界水与两相流流动不稳定性比较第101-102页
        5.4.1 流动不稳定性类型比较第101页
        5.4.2 通道尺寸影响比较第101-102页
        5.4.3 摩擦系数比较第102页
    5.5 超临界水流动不稳定性机理第102-105页
    5.6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6章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超临界水与两相流换热计算比较第107-128页
    6.1 引言第107页
    6.2 遗传神经网络方法第107-110页
        6.2.1 遗传算法第107页
        6.2.2 BP网络算法第107-108页
        6.2.3 网络优化算法第108-109页
        6.2.4 基于BP网络的灵敏度计算模型第109-110页
    6.3 遗传神经网络方法验证第110-112页
    6.4 汽液两相流流动换热计算第112-121页
        6.4.1 已有计算模型第112-113页
        6.4.2 单因素对流动不稳定起始点影响第113-115页
        6.4.3 综合效应对流动不稳定起始点的影响第115-116页
        6.4.4 单因素对脉动条件下CHF的影响第116-117页
        6.4.5 综合效应对脉动条件下CHF的影响第117-119页
        6.4.6 不同参数的灵敏度第119-121页
    6.5 超临界水流动换热计算第121-126页
        6.5.1 已有超临界水传热恶化计算模型第121页
        6.5.2 单因素对传热恶化的影响第121-123页
        6.5.3 综合效应对传热恶化的影响第123-124页
        6.5.4 不同参数的灵敏度第124-126页
    6.6 超临界水与汽液两相流参数灵敏度比较第126页
    6.7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7章 超临界水自然循环传热特性第128-141页
    7.1 引言第128页
    7.2 汽液两相流自然循环流动传热机理第128-131页
        7.2.1 汽液两相流自然循环换热现象第128-129页
        7.2.2 汽液两相流传热强化第129-130页
        7.2.3 汽液两相流传热恶化第130-131页
    7.3 超临界水自然循环流动传热机理第131-136页
        7.3.1 超临界水自然循环换热现象第131-133页
        7.3.2 超临界水传热强化机理第133-134页
        7.3.3 超临界水传热恶化发生机理第134-136页
    7.4 超临界水与汽液两相流传热比较第136-137页
    7.5 超临界水自然循环传热系数模型及验证第137-139页
    7.6 本章小结第139-141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41-143页
    8.1 主要结论第141-142页
    8.2 工作展望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1页
附录Ⅰ EFDSCW1.0程序输入输出参数符号与意义第151-154页
附录Ⅱ 流动传热相关经验关系式第154-160页
附录Ⅲ 摩擦阻力相关经验关系式第160-16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161-16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64-165页
致谢第165-166页
作者简介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碳背景下大规模风电并网消纳决策模型及方法研究
下一篇:汽车动力总成磁流变悬置优化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