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章 《论六家要指》内容与历代研究 | 第13-44页 |
第一节 《论六家要指》写作时间及其内容 | 第13-21页 |
一、《论六家要指》写作时间 | 第13-17页 |
二、《论六家要指》内容解析 | 第17-21页 |
第二节 重点词句疏证 | 第21-27页 |
一、《论六家要指》版本及其流传 | 第21-23页 |
二、重点词句疏证 | 第23-27页 |
第三节 民国以前研究 | 第27-38页 |
一、对《论六家要指》评述六家学说的引用 | 第27-29页 |
二、对司马谈“六家”观点的引用以及讨论 | 第29-32页 |
三、对《论六家要指》毁誉不一的评价 | 第32-38页 |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研究 | 第38-40页 |
第五节 对诸子划分学派的讨论 | 第40-44页 |
第二章 《论六家要指》:称“家”述学的开创 | 第44-53页 |
第一节 “家”含义从战国到汉代概念的演变 | 第44-46页 |
第二节 《论六家要指》“者”、“家”并用情况分析 | 第46-50页 |
一、《论六家要指》对“儒者”、“墨者”观念的沿用 | 第46页 |
二、从“辩者”到“名家”以及对法家、道家的命名 | 第46-48页 |
三、“家”对“者”的取代 | 第48-50页 |
第三节 西汉学术用“家”述学的选择 | 第50-53页 |
第三章 《论六家要指》在学术史中的承上启下地位 | 第53-68页 |
第一节 继承先秦以来的学术总结余绪 | 第53-57页 |
一、继承了《庄子·天下》中的学术态度 | 第53-55页 |
二、继承了《荀子·非十二子》中评价诸子的标准 | 第55-57页 |
第二节 与同时期学术观点的比较 | 第57-60页 |
一、与《淮南子·要略》对诸子名目表述存在极大差异 | 第57-59页 |
二、《史记》受司马谈“六家”概念的影响 | 第59-60页 |
第三节 《论六家要指》对《汉书·艺文志》的影响 | 第60-65页 |
一、诸子十家名目来源 | 第60-63页 |
二、《论六家要指》与《汉书·艺文志》中对道家表述的对比 | 第63-65页 |
第四节 六家到九流——六家观念对目录学的启发 | 第65-68页 |
余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后记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