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8-19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18-19页 |
第2章 新型城镇化相关问题概述 | 第19-24页 |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 第19-21页 |
2.1.1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形成 | 第19-20页 |
2.1.2 城市发展趋势由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 | 第20-21页 |
2.2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 第21-22页 |
2.2.1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 第21页 |
2.2.2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 第21-22页 |
2.3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 第22-24页 |
2.3.1 新型城镇化是顺应国际城镇化潮流,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第22-23页 |
2.3.2 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 | 第23页 |
2.3.3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 第23-24页 |
第3章 我国城镇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制度根源 | 第24-43页 |
3.1 我国城镇化现状 | 第24-25页 |
3.2 当前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36页 |
3.2.1 人.不完全城镇化 | 第25-27页 |
3.2.2 土地过度城镇化 | 第27-29页 |
3.2.3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滞后 | 第29-31页 |
3.2.4 城市病层出不穷 | 第31-34页 |
3.2.5 城乡差距扩大 | 第34-36页 |
3.3 城镇化问题的制度根源 | 第36-43页 |
3.3.1 土地制度的不完善 | 第36-38页 |
3.3.2 户籍制度的制约 | 第38-39页 |
3.3.3 社会公共服务制度的滞后 | 第39-40页 |
3.3.4 财税制度的不合理 | 第40-41页 |
3.3.5 政绩考核制度的扭曲 | 第41-43页 |
第4章 创新新型城镇化的经济、行政管理制度 | 第43-58页 |
4.1 创新城乡土地制度 | 第43-47页 |
4.1.1 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流转制度 | 第43-45页 |
4.1.2 改革土地征用制度 | 第45-47页 |
4.2 创新城镇化融资机制 | 第47-51页 |
4.2.1 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巨额 | 第48页 |
4.2.2 新型城镇化建设地方政府融资压力巨大 | 第48-50页 |
4.2.3 创新地方政府融资体制 | 第50-51页 |
4.3 构建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机制 | 第51-55页 |
4.3.1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52-53页 |
4.3.2 构建政府与市场共推城镇化的发展机制 | 第53-55页 |
4.4 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 | 第55-58页 |
4.4.1 建立综合、多元政绩考核体系 | 第55-56页 |
4.4.2 实行问责与激励机制 | 第56-58页 |
第5章 创新新型城镇化的社会管理、生态制度 | 第58-72页 |
5.1 改革城乡户籍管理制度 | 第58-62页 |
5.1.1 创新户籍管理制度 | 第58-59页 |
5.1.2 合理设置落户门槛,完善积分落户制度 | 第59-62页 |
5.2 健全社会公共服务制度 | 第62-65页 |
5.2.1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 第62-64页 |
5.2.2 完善异地教育制度 | 第64-65页 |
5.3 创新生态文明制度 | 第65-72页 |
5.3.1 完善生态文明政府管理制度 | 第66-68页 |
5.3.2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市场机制 | 第68-70页 |
5.3.3 健全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