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党内监督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9-1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16-19页 |
1.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二、列宁的党内监督思想产生的时代性背景 | 第19-24页 |
(一)国内外的政治威胁 | 第19-20页 |
1.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渗透 | 第19-20页 |
2. 国内敌对势力的反抗动乱 | 第20页 |
(二) 落后的社会发展对党的政权的威胁 | 第20-22页 |
1. 民众生活窘迫对政权的威胁 | 第21页 |
2. 文化发展滞后对国民及领导阶级素质的影响 | 第21-22页 |
(三) 各种党内问题开始出现 | 第22-24页 |
1. 官僚主义滋生蔓延 | 第22-23页 |
2. 权力过于集中 | 第23页 |
3. 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法 | 第23-24页 |
三、列宁的党内监督思想对前人的借鉴吸收 | 第24-31页 |
(一) 对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 | 第24-27页 |
1.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 第24-25页 |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第25页 |
3.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监督思想 | 第25-27页 |
(二) 对资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借鉴 | 第27-28页 |
1. 对资产阶级政党权力制约的批判性吸收 | 第27-28页 |
2. 肯定资本主义国家对法治的崇尚 | 第28页 |
(三) 对第二国际思想家的吸收与批判 | 第28-31页 |
1. 对普列汉诺夫的吸收 | 第28-29页 |
2. 对罗莎·卢森堡的借鉴 | 第29-30页 |
3. 对卡尔·考茨基的批判 | 第30-31页 |
四、列宁对党内监督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 第31-46页 |
(一) 建立专门的党内监督机构 | 第31-34页 |
1. 监督机构的建立 | 第31-32页 |
2. 强调监督机构的独立性 | 第32-33页 |
3. 注重监察人员的素质 | 第33-34页 |
(二) 破除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法的局面 | 第34-36页 |
1. 党政职责明确 | 第34-35页 |
2. 党对立法与司法的领导 | 第35-36页 |
(三) 调动民主促进监督 | 第36-38页 |
1. 实行民主集中制 | 第36-38页 |
2. 重点监督领袖与“一把手” | 第38页 |
(四) 颁布法律与严格执法 | 第38-40页 |
1. 颁布法律法规 | 第38-39页 |
2. 严格司法机关执法 | 第39-40页 |
(五) 入手思想以内化监督 | 第40-46页 |
1. 严格入党条件 | 第41-43页 |
2. 重视干部队伍的质量 | 第43-46页 |
五、列宁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对其党内监督思想的背离 | 第46-52页 |
(一) 斯大林的权力高度集中 | 第46-49页 |
1. 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 | 第46-48页 |
2. 党包揽一切权力 | 第48页 |
3. 削弱监察机构的独立性 | 第48-49页 |
(二) 戈尔巴乔夫的失败改革 | 第49-50页 |
(三) 苏联党内监督缺失的后果 | 第50-52页 |
六、列宁的党内监督思想对当代我国党建的借鉴意义 | 第52-58页 |
(一) 加强监察机关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 第52-53页 |
(二) 活跃党内民主 | 第53-55页 |
1. 民主选举与民主决策更彻底 | 第54页 |
2. 保证党员的主体地位 | 第54-55页 |
3. 监督党员更要监督干部 | 第55页 |
(三) 提高我党队伍的质量 | 第55-56页 |
(四) 强化法治意识 | 第56-57页 |
(五) 处理好党政关系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