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词论文

刘熙载《艺概》词学理论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8-21页
    第一节 刘熙载的生平和学术思想第9-13页
    第二节 刘熙载《艺概》词学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3-18页
    第三节 研究《艺概》词学理论的目的和方法第18-21页
第一章 《艺概》词学理论形成的背景和渊源第21-47页
    第一节 《艺概》词学理论形成的背景第21-34页
        一、道咸时期的清朝社会第21-23页
        二、清代前中期词学理论的发展第23-34页
    第二节 《艺概》词学理论形成的渊源第34-47页
        一、传统文艺批评理念对刘熙载的影响第35-38页
        二、历代词论对刘熙载的启发第38-47页
第二章 《艺概》的词学理论(上)第47-79页
    第一节 词之创作主体论第47-50页
        一、词客当有雅量高致第48-49页
        二、词家当辨性情第49-50页
    第二节 词之艺术本体论第50-60页
        一、词本为声学第51-52页
        二、词应兼具六义第52-55页
        三、词要深刻多味第55-59页
        四、词当自然本色第59-60页
    第三节 词之艺术创作论第60-73页
        一、宗尚豪放的词体风格第60-63页
        二、强调比兴寄托的浑化无迹第63-67页
        三、注重咏物用事的和顺自然第67-68页
        四、主张章法、句法、字法的相互贯通第68-73页
    第四节 词之艺术接受论第73-79页
        一、接受原则第73-75页
        二、接受主体第75-77页
        三、接受对象第77-79页
第三章 《艺概》的词学理论(下)第79-97页
    第一节 破体以尊词的路径第79-83页
    第二节 以词论人的批评视角第83-85页
    第三节 儒道艺理与词理的相互交融第85-89页
    第四节 三品观下的词旨词风取向第89-93页
    第五节 批评的涉猎广博与得宋人词心第93-97页
第四章 《艺概》词学理论的地位与影响第97-113页
    第一节 整体观照:晚清词论家对《词曲概》的接受第97-99页
    第二节 个案探究:以沈祥龙与王国维为个案第99-113页
        一、沈祥龙《论词随笔》与《词曲概》第100-107页
        二、王国维《人间词话》与《词曲概》第107-113页
结语第113-114页
附录: 《词曲概》所录词人词作及评价第114-132页
征引文献第132-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章懋研究
下一篇:吴子良“韩、柳文法祖《史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