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无因管理制度的完善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无因管理制度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无因管理制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2-16页 |
1.2.1 关于无因管理制度的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2 关于无因管理制度的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页 |
1.2.3 总体评价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1 具体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7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无因管理制度的概述 | 第19-34页 |
2.1 无因管理行为 | 第19-22页 |
2.1.1 无因管理的概念和性质 | 第19-20页 |
2.1.2 无因管理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 第20-22页 |
2.2 无因管理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22-26页 |
2.3 无因管理的基本类型 | 第26-28页 |
2.4 无因管理的法律效力 | 第28-32页 |
2.5 无因管理制度确立的法律价值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无因管理制度的立法比较 | 第34-38页 |
3.1 大陆法上关于无因管理制度的规定 | 第34-35页 |
3.2 英美法上关于无因管理制度的规定 | 第35-36页 |
3.3 大陆法与英美法之相关立法比较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我国的无因管理立法及其缺陷 | 第38-42页 |
4.1 我国无因管理立法的现状 | 第38-39页 |
4.2 我国无因管理立法存在的缺陷 | 第39-4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无因管理制度的立法构想 | 第42-49页 |
5.1 完善无因管理立法的依据 | 第42-43页 |
5.2 无因管理制度内容的完善 | 第43-45页 |
5.2.1 增加不真正无因管理制度 | 第43-44页 |
5.2.2 增加不适法的无因管理 | 第44-45页 |
5.2.3 真正无因管理制度内容的细化 | 第45页 |
5.3 我国无因管理制度的法律条款设计 | 第45-48页 |
5.3.1 完善管理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45-47页 |
5.3.2 管理人的责任与免责 | 第47页 |
5.3.3 明确本人的请求权 | 第47页 |
5.3.4 明确不真正无因管理的法律适用规定 | 第47-48页 |
5.3.5 明确见义勇为行为人的损害补偿制度 | 第4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