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内理论方面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理论方面 | 第13-15页 |
1.2.3 总体评价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4 拟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受贿罪立法评述 | 第19-27页 |
2.1 国内关于受贿罪立法 | 第19-22页 |
2.1.1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受贿罪立法 | 第19-20页 |
2.1.2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受贿罪立法 | 第20页 |
2.1.3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实施期间受贿罪立法 | 第20-21页 |
2.1.4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实施期间受贿罪立法 | 第21-22页 |
2.2 域外关于受贿罪立法 | 第22-24页 |
2.2.1 大陆法系典型国家关于受贿罪立法 | 第22-23页 |
2.2.2 英美法系典型国家关于受贿罪立法 | 第23-24页 |
2.2.3《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关于受贿罪的规定 | 第24页 |
2.3 小结 | 第24-27页 |
2.3.1 国内立法评述 | 第24-25页 |
2.3.2 域外立法评述 | 第25-27页 |
第3章 以行为无价值二元论分析受贿罪的客体 | 第27-36页 |
3.1 无价值评价的基本内涵 | 第27-28页 |
3.2 一元的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之对立 | 第28-30页 |
3.2.1 一元的行为无价值之基本内涵 | 第28-29页 |
3.2.2 一元的结果无价值之基本内涵 | 第29页 |
3.2.3 一元的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之对立 | 第29-30页 |
3.2.4 一元的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之理论构造 | 第30页 |
3.3 以行为无价值二元论分析受贿罪客体 | 第30-35页 |
3.3.1 行为无价值二元论的内涵 | 第30-31页 |
3.3.2 行为无价值二元论的理论构造 | 第31-32页 |
3.3.3 将行为无价值二元论引入犯罪客体分析之中 | 第32-33页 |
3.3.4 以行为无价值二元论分析受贿罪客体之展开 | 第33-35页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受贿罪客观行为之限定 | 第36-44页 |
4.1 贿赂的范围 | 第36-39页 |
4.1.1 国外关于贿赂范围的学说及立法规定 | 第36页 |
4.1.2 国内关于贿赂范围的学说及立法规定 | 第36-37页 |
4.1.3 本文对贿赂范围的思考 | 第37-39页 |
4.2 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的去留 | 第39-43页 |
4.2.1 保留说 | 第40-41页 |
4.2.2 取消说 | 第41页 |
4.2.3 本文关于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去留的思考 | 第41-43页 |
4.3 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受贿罪法定刑之设定 | 第44-51页 |
5.1 受贿罪刑罚目的之明确 | 第44-46页 |
5.2 受贿罪应当单独设定法定刑 | 第46-47页 |
5.2.1 受贿罪法定刑设定的依据 | 第46-47页 |
5.2.2 受贿罪单独设定法定刑的必要性 | 第47页 |
5.3 本文关于受贿罪法定刑设定的建议 | 第47-51页 |
5.3.1 以受贿人违背职责义务的程度作为受贿罪情节轻重的标准 | 第48-49页 |
5.3.2 区分受贿罪的定罪与量刑情节,降低受贿罪之入罪标准 | 第49-5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