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烈度地震区特长隧道浅埋段地震动力响应及减免震措施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绪论 | 第12-26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地震对隧道地下结构的危害 | 第13-15页 |
·山岭隧道抗震设计研究的现状 | 第15-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概况 | 第17-21页 |
·抗震减震结构模式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抗震结构模式 | 第22页 |
·减震结构模式 | 第22-23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2.汶川震后隧道震害调查研究 | 第26-38页 |
·引言 | 第26页 |
·隧道破坏形式研究 | 第26-29页 |
·隧道震害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3页 |
·宏观场地特征 | 第29-30页 |
·微观地质条件 | 第30-31页 |
·地震参数 | 第31-32页 |
·地震作用方向 | 第32页 |
·埋深的影响 | 第32-33页 |
·隧道震害机理分析 | 第33-36页 |
·降低地震震害程度对策与建议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隧道场地动力特性分析 | 第38-50页 |
·引言 | 第38页 |
·太平隧道地脉动现场观测 | 第38-41页 |
·太平隧道地脉动解析 | 第4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4.隧道地震动力响应三维数值模拟 | 第50-78页 |
·工程概况 | 第50-52页 |
·地形地貌 | 第50-51页 |
·地质构造 | 第51-52页 |
·山岭隧道地震响应三维模型建立及计算参数确定 | 第52-61页 |
·FLAC3D地震非线性动力分析的基本假定 | 第52-53页 |
·几何模型 | 第53-54页 |
·模型材料参数 | 第54-56页 |
·边界条件处理 | 第56页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6-58页 |
·地震波波谱分析 | 第58-60页 |
·动力计算分析步骤 | 第60-61页 |
·初始应力状态分析 | 第61页 |
·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 第61-75页 |
·加速度分析 | 第62-68页 |
·速度分析 | 第68-69页 |
·位移分析 | 第69-72页 |
·应力分析 | 第72-74页 |
·塑性区分析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5.隧道减免震措施研究 | 第78-122页 |
·隧道结构减震的一般措施 | 第78-82页 |
·加固围岩 | 第78-79页 |
·改变山岭隧道结构的自身性能 | 第79-80页 |
·设置减免震装置 | 第80-82页 |
·减震层对隧道减震效果的研究 | 第82-99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82-83页 |
·应力分析 | 第83-86页 |
·位移分析 | 第86-91页 |
·减震层刚度对隧道减震效果的影响 | 第91-93页 |
·减震层厚度的确定 | 第93-96页 |
·不同围岩条件对减震层减震效果的影响 | 第96-99页 |
·抗震缝的减震效果 | 第99-110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99-100页 |
·应力分析 | 第100-103页 |
·位移分析 | 第103-108页 |
·抗震缝间距的确定 | 第108-110页 |
·隧道断面优化 | 第110-120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11页 |
·应力分析 | 第111-114页 |
·位移分析 | 第114-118页 |
·经对比分析后衬砌轮廓拟定 | 第118-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结论 | 第122-123页 |
·展望 | 第123-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作者简历 | 第130-13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