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导论 | 第16-26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二、研究述评 | 第18-2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4页 |
四、主要内容 | 第24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24-26页 |
第一章 心理疏导在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中应用的价值功能 | 第26-35页 |
一、心理疏导与道德观教育的内在关联 | 第26-32页 |
(一) 核心概念解读 | 第26-29页 |
(二) 心理疏导与道德观教育的关系 | 第29-32页 |
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中运用的价值 | 第32-35页 |
(一) 有利于创新道德观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 第32页 |
(二) 有利于为道德观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 第32-33页 |
(三) 有利于增强道德观教育的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中心理疏导缺位的表现及其成因 | 第35-43页 |
一、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中心理疏导缺位的表现 | 第35-37页 |
(一) 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强调知识 | 第35-36页 |
(二) 心理辅导技术应用效果不佳 | 第36页 |
(三) 心理素质教育过于形式化 | 第36-37页 |
二、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中心理疏导缺位的原因 | 第37-43页 |
(一) 道德观教育方面的原因 | 第37-40页 |
(二) 心理疏导方面的原因 | 第40-43页 |
第三章 心理疏导在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 第43-62页 |
一、心理疏导原则的应用 | 第43-46页 |
(一) 贯彻主体性原则 | 第43-44页 |
(二) 贯彻价值导向原则 | 第44-45页 |
(三) 贯彻集体与个别教育统一原则 | 第45页 |
(四) 贯彻助人自助原则 | 第45-46页 |
二、心理疏导方法的应用 | 第46-51页 |
(一) 缓解学习生活压力的放松训练法 | 第46-48页 |
(二) 扭转不良情绪的合理情绪法 | 第48-49页 |
(三) 应对校园环境不适的行为强化法 | 第49-51页 |
三、心理疏导程序与过程的应用 | 第51-55页 |
(一) 释放心理压力 | 第51-52页 |
(二) 增强心理素质 | 第52-53页 |
(三) 提升价值判断力 | 第53-54页 |
(四) 形成心理认同 | 第54-55页 |
(五) 确立科学道德观 | 第55页 |
四、心理疏导机制的应用 | 第55-62页 |
(一) 价值导向机制 | 第55-57页 |
(二) 情绪宣泄机制 | 第57-58页 |
(三) 心理修通机制 | 第58-59页 |
(四) 心理疏通机制 | 第59-60页 |
(五) 行为调适机制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心理疏导在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中应用的保障机制 | 第62-77页 |
一、形成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合力 | 第62-64页 |
(一) 国家主导大学生道德观教育 | 第62-63页 |
(二) 社会助力大学生道德观教育 | 第63-64页 |
(三) 家庭渗透大学生道德观教育 | 第64页 |
二、推动高校道德观教育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 第64-70页 |
(一) 疏通“义利”关系,引导大学生树立“义利双赢”的义利观 | 第64-65页 |
(二) 疏通“竞合”关系,引导大学生辩证认识竞争与合作 | 第65-66页 |
(三) 疏通“人我”关系,引导大学生树立“利他”意识 | 第66-67页 |
(四) 疏通“一多”关系,引导大学生坚守道德底线 | 第67-68页 |
(五) 疏通“熟陌”关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道德观 | 第68页 |
(六) 疏通“虚实”关系,引导大学生恪守道德准则 | 第68-70页 |
三、发挥高校道德观教育的主体作用 | 第70-73页 |
(一) 正确引导道德舆论 | 第70页 |
(二) 丰富道德实践活动 | 第70-71页 |
(三) 增强主体自觉意识 | 第71-72页 |
(四) 提升道德价值判断的综合素养 | 第72-73页 |
四、完善校园配套环境和机制 | 第73-77页 |
(一) 健全领导体制 | 第73-74页 |
(二) 改善硬件设施 | 第74-75页 |
(三) 完善工作机制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增强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中心理疏导实效的途径 | 第77-88页 |
一、倡导心理疏导常态化 | 第77-81页 |
(一) 渗透心理疏导于课程 | 第77-78页 |
(二) 定期举办心理活动 | 第78-79页 |
(三) 丰富心理疏导形式 | 第79-81页 |
二、提升心理疏导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 第81-84页 |
(一) 聘请心理专家任教 | 第81页 |
(二)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 第81-82页 |
(三) 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 | 第82-84页 |
三、增强心理疏导方法运用的系统性 | 第84-88页 |
(一) 以面为主,传授心理问题预防和应对的知识 | 第84-85页 |
(二) 以线为辅,密切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发展轨迹 | 第85-86页 |
(三) 以点为补,发现和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9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