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3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1.1 家蚕的饲料 | 第11-13页 |
1.2 家蚕的营养要求 | 第13-17页 |
1.2.1 蛋白质 | 第13-15页 |
1.2.2 碳水化合物 | 第15页 |
1.2.3 脂质 | 第15-16页 |
1.2.4 维生素 | 第16-17页 |
1.3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应用 | 第17-20页 |
1.3.1 代谢组学研究技术 | 第17-19页 |
1.3.2 代谢组学的主要应用 | 第19-20页 |
1.4 肠道微生物组学技术及其应用 | 第20-29页 |
1.4.1 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4.2 肠道菌群的功能 | 第22-27页 |
1.4.2.1 肠道菌群与物质代谢 | 第22-23页 |
1.4.2.2 肠道菌群在免疫调控和宿主防御中的作用 | 第23-24页 |
1.4.2.3 合理饮食调控肠道菌群与相关疾病 | 第24-27页 |
1.4.3 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概况 | 第27-29页 |
1.4.3.1 家蚕肠道微生物组成 | 第27页 |
1.4.3.2 家蚕品系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第27-28页 |
1.4.3.3 饲料(饮食)对家蚕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 第28页 |
1.4.3.4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 第28-29页 |
2 论文研究思路 | 第29-31页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2.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桑叶育和人工饲料育家蚕代谢组学差异 | 第31-59页 |
1 研究背景 | 第31-3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2-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2.2 桑叶和人工饲料 | 第33-34页 |
2.3 GC/LC-MS测定 | 第34页 |
2.4 数据统计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1页 |
3.1 桑叶育和人工饲料育家蚕的生长发育和生命力差异 | 第35-38页 |
3.2 桑叶育和人工饲料育家蚕的代谢物差异 | 第38-42页 |
3.3 桑叶育与人工饲料育家蚕血淋巴差异代谢物的分析 | 第42-49页 |
3.4 家蚕雌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分析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9页 |
4.1 人工饲料育蚕的维生素代谢变化 | 第52-53页 |
4.2 人工饲料育蚕的其他代谢变化特点 | 第53-59页 |
4.2.1 氨基酸和尿酸代谢 | 第53-57页 |
4.2.2 碳水化合物代谢 | 第57-58页 |
4.2.3 脂质和胆固醇代谢 | 第58页 |
4.2.4 家蚕代谢的性别差异 | 第58-59页 |
第三章 桑叶育和人工饲料育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功能差异 | 第59-9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59-6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62页 |
2.2 家蚕肠道样本 | 第62-63页 |
2.3 肠道细菌基因组DNA抽提和PCR扩增 | 第63页 |
2.4 Illumina MiSeq测序 | 第63页 |
2.5 测序序列分析 | 第63-6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4-89页 |
3.1 测序数据分析 | 第64-67页 |
3.2 桑叶育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特点 | 第67-72页 |
3.3 人工饲料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特点 | 第72-75页 |
3.4 不同饲料对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第75-79页 |
3.5 不同饲料对家蚕肠道微生物预测功能的影响 | 第79-89页 |
3.5.1 不同饲料对菁松品系家蚕肠道微生物预测功能的影响 | 第79-82页 |
3.5.2 不同饲料对广食品系家蚕的肠道微生物预测功能的影响 | 第82-89页 |
4 讨论 | 第89-91页 |
5 结论 | 第91-92页 |
第四章 综合结论 | 第92-96页 |
1 综合结论 | 第92-94页 |
1.1 血淋巴代谢组学结果揭示了桑叶与人工饲料育家蚕的营养代谢差异 | 第92-93页 |
1.2 饲料是改变家蚕肠道菌群的重要因素 | 第93-94页 |
2 论文创新点 | 第94-95页 |
3 后续研究展望与建议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27页 |
附录 | 第127-142页 |
研究生期间参与项目与成果 | 第142-143页 |
1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42页 |
2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申请发明专利 | 第142页 |
3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