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概况 | 第10-22页 |
1.1 生物冶金概述 | 第10页 |
1.2 冶金微生物种类 | 第10-11页 |
1.3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概述 | 第11-19页 |
1.3.1 能量代谢概述 | 第12-18页 |
1.3.2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细胞定量技术的研究 | 第19-20页 |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细胞定量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第22-38页 |
引言 | 第2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2.1.1 菌株、质粒、培养基和常用培养条件 | 第22-23页 |
2.1.2 试剂、仪器与常规分子生物学操作 | 第23-26页 |
2.1.3 绝对实时荧光定量qPCR | 第26页 |
2.1.4 pUC19-alas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6页 |
2.1.5 定量DNA拷贝数的标准曲线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2.1.6 Fe~(2+)与S~0能源下定量细胞蛋白质的方法 | 第27-28页 |
2.1.7 Fe~(2+)与S~0能源下细胞蛋白质与DNA拷贝数标准曲线的测定方法 | 第28页 |
2.1.8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亚铁的方法 | 第28-29页 |
2.1.9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亚铁氧化能力的评价方法 | 第29-30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2.2.1 流程图介绍 | 第30页 |
2.2.2 DNA拷贝数的标准曲线 | 第30-31页 |
2.2.3 Fe~(2+)与S~0能源下定量氧化亚铁硫杆菌细胞蛋白质的标准曲线 | 第31-32页 |
2.2.4 Fe~(2+)与S~0能源下氧化亚铁硫杆菌细胞蛋白质与DNA拷贝数的标准曲线测定 | 第32-34页 |
2.2.5 Fe~(2+)与S~0能源梯度下氧化亚铁硫杆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4-35页 |
2.2.6 Fe~(2+)和S~0能源梯度下氧化亚铁硫杆菌亚铁氧化能力的评价 | 第35-3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cyc1,cyc2基因敲除突变株的构建 | 第38-58页 |
引言 | 第38-3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6页 |
3.1.1 菌株、质粒和培养基、常用培养条件 | 第39-40页 |
3.1.2 试剂、仪器与常规分子操作 | 第40-41页 |
3.1.3 coli(S17-1与SM10)与A.ferrooxidans ATCC23270的接合 | 第41页 |
3.1.4 自杀质粒的构建方法 | 第41-42页 |
3.1.5 A.ferrooxidans ATCC23270 cyc1与cyc2单交换子的筛选 | 第42页 |
3.1.6 A.ferrooxidans ATCC23270 cyc1与cyc2双交换子的筛选方法 | 第42-43页 |
3.1.7 Southern blot杂交技术 | 第43-4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6-55页 |
3.2.1 A.ferrooxidans ATCC23270 cyc1与cyc2基因敲除的方法流程 | 第46-47页 |
3.2.2 自杀质粒的构建 | 第47-49页 |
3.2.3 敲除cyc1和cyc2 A.ferrooxidans ATCC23270单交换子的筛选 | 第49-51页 |
3.2.4 敲除cyc1和cyc2 A.ferrooxidans ATCC23270突变株的筛选 | 第51-5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第四章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cyc2、cyc1基因敲除突变株的性质研究和基因工程回补菌株的构建以及性质研究 | 第58-82页 |
前言 | 第5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9页 |
4.1.1 菌株与质粒 | 第58-59页 |
4.1.2 菌株的培养方法及培养基 | 第59页 |
4.1.3 常规分子生物学试剂与操作技术 | 第59-66页 |
4.1.4 表达质粒的构建方法 | 第66-69页 |
4.1.5 亚铁和硫能源下的生长曲线以及亚铁随时间变化曲线的测定 | 第69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9-79页 |
4.2.1 cyc1和cyc2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69-72页 |
4.2.2 pUC19上cyc2与cyc1基因表达的SDS-PAGE检测 | 第72-73页 |
4.2.3 不同能源组成的2:2固体平板上, A.ferrooxidans ATCC 23270野生型、MTCYC_1与MTCYC_2敲除株、回补菌株的性质研究 | 第73页 |
4.2.4 Fe~(2+)能源下,A.ferrooxidans ATCC 23270野生型、MTCYC_1与MTCYC_2敲除株、回补菌株的性质研究 | 第73-75页 |
4.2.5 S粉为能源下,A.ferrooxidans ATCC 23270野生型、MTCYC_1和MTCYC_2敲除株、回补菌株的性质研究 | 第75-76页 |
4.2.6 cyc1、cyc2基因的敲除对9K-S~0培养基下A.ferrooxidans ATCC 23270相关亚铁代谢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76-78页 |
4.2.7 cyc1、cyc2基因的敲除对9K-Fe~(2+)培养基下A.ferrooxidans ATCC 23270相关亚铁代谢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78-7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