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第21-28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科技金融 | 第21页 |
2.1.2 投入产出效率 | 第21-22页 |
2.1.3 科技型中小企业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2.2.1 投入产出效率理论 | 第23-24页 |
2.2.2 资本配置效率理论 | 第24-25页 |
2.2.3 融资制约要素理论 | 第25-28页 |
3 陕西科技金融发展及其投入产出状况分析 | 第28-43页 |
3.1 陕西科技金融发展历程 | 第28-34页 |
3.1.1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2009年) | 第28-29页 |
3.1.2 发展阶段(2009年—2013年) | 第29-31页 |
3.1.3 深化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 | 第31-33页 |
3.1.4 陕西科技金融体系发展现状评述 | 第33-34页 |
3.2 陕西科技金融投入状况分析 | 第34-40页 |
3.2.1 间接融资投入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7页 |
3.2.2 直接融资投入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0页 |
3.2.3 科技金融投入的结构分析 | 第40页 |
3.3 陕西科技金融产出状况分析 | 第40-43页 |
3.3.1 科技金融产出状况 | 第40-41页 |
3.3.2 科技金融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4 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体系构建 | 第43-50页 |
4.1 总体研究框架 | 第43页 |
4.2 分析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43-46页 |
4.2.1 数据包络分析法基本原理 | 第43-45页 |
4.2.2 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的DEA模型方法选择 | 第45-46页 |
4.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6-50页 |
4.3.1 指标选择的原则 | 第46-47页 |
4.3.2 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7-48页 |
4.3.3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48-50页 |
5 陕西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 第50-62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0-54页 |
5.2 相关性分析 | 第54-55页 |
5.3 超效率DEA模型实证分析 | 第55-57页 |
5.4 Malmquist指数模型实证分析 | 第57-58页 |
5.5 SE-DEA与Malmquist指数线性组合模型实证分析 | 第58-60页 |
5.6 实证结果的分析 | 第60-62页 |
6 优化陕西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的对策 | 第62-67页 |
6.1 针对政府的对策建议 | 第62-63页 |
6.1.1 发展等级式股权交易市场 | 第62页 |
6.1.2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及制度 | 第62-63页 |
6.2 针对金融机构的对策建议 | 第63-65页 |
6.2.1 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业务 | 第63-64页 |
6.2.2 推进陕西科技银行发展与改革 | 第64-65页 |
6.3 针对企业的对策建议 | 第65-67页 |
6.3.1 发展企业合作式供应链融资机制 | 第65页 |
6.3.2 尝试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 | 第65-67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7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7-69页 |
7.2.1 研究不足 | 第67-68页 |
7.2.2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