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CO2/N2开关型微乳液的设计、性能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1页
    1.1 开关型表面活性剂第8-14页
        1.1.1 酸-碱开关型表面活性剂第8-9页
        1.1.2 电化学开关型表面活性剂第9-10页
        1.1.3 光开关型表面活性剂第10页
        1.1.4 磁开关型表面活性剂第10页
        1.1.5 CO_2/N_2开关型表面活性剂第10-14页
    1.2 微乳液第14-16页
        1.2.1 微乳液的类型第14页
        1.2.2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第14页
        1.2.3 微乳液结构的表征方法第14-15页
        1.2.4 微乳液的应用第15-16页
    1.3 环境响应型微乳液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18-21页
第二章 长链叔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型CO_2/N_2开关微乳液的普适性初探第21-47页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21-22页
    2.2 实验方法第22-26页
        2.2.1 原料的制备与纯化第22-23页
        2.2.2 [SDBS-C_(12)A-正丁醇]-正庚烷-水体系第23-24页
        2.2.3 [SDS-C_(18)AMPM-正丁醇]-正庚烷-水体系第24页
        2.2.4 [SDS-C_(12)A-异戊醇]-正庚烷-水体系第24-25页
        2.2.5 [SDS-C_(12)A-正丁醇]-石油醚-水体系第25页
        2.2.6 [AOT-C_(12)A]-异辛烷-水体系第25页
        2.2.7 [硬脂酸钠-C_(12)A-正己醇]-正辛烷-水体系第25-2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6-45页
        2.3.1 [SDBS-C_(12)A-正丁醇]-正庚烷-水体系微乳液配方和类型的确定第26-27页
        2.3.2 [SDBS-C_(12)A-正丁醇]-正庚烷-水体系微乳液CO_2/N_2开关性能第27-29页
        2.3.3 [SDS-C_(18)AMPM-正丁醇]-正庚烷-水体系微乳液配方和类型的确定第29-31页
        2.3.4 [SDS-C_(18)AMPM-正丁醇]-正庚烷-水体系微乳液的CO_2/N_2开关性能第31-33页
        2.3.5 [SDS-C_(12)A-异戊醇]-正庚烷-水体系微乳液配方和类型的确定第33-34页
        2.3.6 [SDS-C_(12)A-异戊醇]-正庚烷-水体系微乳液CO_2/N_2开关性能第34-36页
        2.3.7 [SDS-C_(12)A-正丁醇]-石油醚-水体系微乳液配方和类型的确定第36页
        2.3.8 [SDS-C_(12)A-正丁醇]-石油醚-水体系微乳液CO_2/N_2开关性能第36-38页
        2.3.9 [AOT-C_(12)A]-异辛烷-水体系微乳液配方和类型的确定第38-39页
        2.3.10 [AOT-C_(12)A]-异辛烷-水体系微乳液CO_2/N_2开关性能第39-42页
        2.3.11 [硬脂酸钠-C_(12)A-正己醇]-正辛烷-水体系微乳液配方和类型的确定第42-43页
        2.3.12 [硬脂酸钠-C_(12)A-正己醇]-正辛烷-水体系微乳液CO_2/N_2开关性能第43-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三章 CO_2/N_2开关型微乳液在油污洗除方面的应用第47-54页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47-48页
    3.2 实验方法第48-49页
        3.2.1 微乳液对油污的洗涤第48-49页
        3.2.2 水相的后处理与检测第4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9-52页
        3.3.1 CO_2/N_2开关微乳液用于油污洗涤及洗后含油乳液的破乳第49-51页
        3.3.2 水相的后处理与检测第51-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CO_2/N_2开关型微乳液“一重刺激”所引起的“两重响应”第54-67页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54页
    4.2 实验方法第54-56页
        4.2.1 微乳液配方的设计第54-55页
        4.2.2 微乳液体系颗粒尺寸的检测第55页
        4.2.3 微乳液注入CO_2过程中性能研究第55-56页
        4.2.4 微乳液体系可逆性能的研究第5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6-66页
        4.3.1 微乳液类型的确定第56-58页
        4.3.2 微乳液体系中颗粒尺寸分布第58-59页
        4.3.3 微乳液通CO_2时变化及性能研究第59-65页
        4.3.4 通入N_2体系可逆回复性能第65-66页
    4.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第67-69页
    5.1 全文总结第67-68页
    5.2 展望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介孔二氧化钛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与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微囊藻毒素总量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